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doc

2025-03-09 本站作者 【 字体:

PAGE 5大学教师教育者专项培养计划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高等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师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人才和骨干教师。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系统掌握音乐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了解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具备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指导学生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学科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4.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教师教育、学科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9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3学分,学位论文6学分。

三、培养方式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要及时列出文献目录,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经典文献阅读效果,要有明确的阅读和考核要求。每位研究生应在第1、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各提交1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2.硕士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课程学习中力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应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论文环节力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硕士生拓宽学术视野和加强合作研究的积极作用。

四、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3学分,其中学科基础类课程原则上不低于10学分,教育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学科教育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具体见下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公共基础课128000MX001理论课603Ⅱ128000MX002外国语课804Ⅰ、Ⅱ学科基础类课程168000MX001民族艺术概论(音乐与舞蹈)402Ⅰ168000MX002艺术研究方法(1)402Ⅱ168000MX003艺术研究方法(2)402Ⅲ168000MX004艺术哲学402 = 4 \* ROMAN IV168000MX005艺术美学(音乐与舞蹈)402 = 4 \* ROMAN IV教育类课程232000MX011现代教育原理导论362Ⅰ232000MX01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362Ⅰ232000MX01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62Ⅱ232000MX014课程与教学论专题362Ⅱ学科教育类课程168000MX505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62Ⅰ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168000MX502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思想及体系研究181Ⅱ168000MX504现当代音乐教育研究(双语)181Ⅲ168000MX322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362 = 4 \* ROMAN IV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168000MX593音乐学科教学课题研究与案例分析181Ⅲ学科教育研究类课程168000MX592音乐学科文献阅读与交流181Ⅲ2. 个人学习计划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备案。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提倡采用专题研讨、启发探究式、实践研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学生展示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其中《艺术研究方法》为闭卷考试;其他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采取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五、科学研究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进行教育调查和教育实践(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求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撰写阶段性(学年)论文或综合性学术报告。六、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高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记6学分。本专业学位论文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实证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个人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六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培养单位备案。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七、文献阅读(列出本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必读文献和选读文献目录,并提出具体的阅读和考核要求)(一)文献阅读和考核要求学生需要阅读的文献,包括本专业研究的基础文献和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

要求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搜集、管理和分析的研究工作。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到CNKI、Web of Science、Scopus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搜集; Endnote、Note first软件进行文献管理;CNKI、HistCite软件进行文献分析。最终形成系列文献综述报告。(二)必读文献和选读文献目录必读文献目录:1.[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2.[美]艾伯利斯:《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2005年版。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5.尹爱青:《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6.尹爱青:《当代优秀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7.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刘沛、任凯:《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9.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0.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2.陈桂生:《教育行为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叶至诚:《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14.[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5.郑方靖:《当代四大音乐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复文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16.Michael L. Mark Contemporary Music Education Third Edition Schirmer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199617.凤元杰:《文献信息检索》,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18.高惠蓉:《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选读文献: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艺术教育6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4.郭声健:《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郭声健:《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余丹红:《中国音乐教育年鉴》(2010),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7.余丹红:《中国音乐教育年鉴》(2011),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8.余丹红:《音乐教育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9.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俞人豪:《音乐学概论:音乐学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11.杨燕迪:《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1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3.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5.尹铁良、孙兰鹃:《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6.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17.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18.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严先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出版社,2004年版。20.《中国音乐教育》(各期),人民音乐出版社。21.张楚廷:《课程与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3.谢鸿鸣:《达克罗士音乐节奏教学法》,鸿鸣-达克罗士艺术顾问有限公司,2006年版24.郑方靖:《当代五大音乐教学法》,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11年版。25.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6.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7.[加]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28.魏煌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474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