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5-02-23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建设已经开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变为数据驱动,让其从师生共建变为人机共建,让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简单的技术应用变为人机协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价值、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局限。基于此,应从限定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加强技术监管、打造智能化思政人才队伍等方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工智能; 机遇; 局限
主要内容
一、人工智能驱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技术逻辑
1. 人工智能的数据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 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专属向共建转变。
3.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简单的工具应用向人机协同转变。
二、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问题
1.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操作局限。
2.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资源局限。
3.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局限。
三、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1. 提升思政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
2. 推动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建设。
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202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在教育等领域“持续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开展智能社会场景应用示范”。新时代,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也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注入新动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将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应厘清人工智能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技术逻辑,正视并解决二者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驱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的技术逻辑
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从内在逻辑看,其数据和算法将改变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从外在逻辑看,人工智能将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机协同的智能系统。
1. 人工智能的数据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数据,其在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必然以数据驱动的逻辑来驱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变革。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将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者可以基于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更全面地观察大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其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匹配相应的思政教育资源、设计更加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案和更具效果的教学措施,让教育决策从传统的依据经验和依托层次较低的多媒体技术,向精细化的“经验+数据”决策机制转变。
2. 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专属向共建转变。
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进行自主决策,在数据的支撑下,算法能够自主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案等进行优化,这种自主进行优化升级的决策能力将使智能教育机器人成为与教师并行的思政教育主体。此外,人工智能还将改变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人工智能让智慧课堂得到广泛应用,VR、AR等虚拟技术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在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上都发生变化,师生关系在人工智能的教学情境中更加平等和开放。人工智能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兼顾教学实施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教育效果。
3. 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逻辑促使大学生思政教育从简单的工具应用向人机协同转变。
传统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更多是以链接样态呈现,但人工智能则是以互嵌样态呈现,改变了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工具属性,向人机协同转变。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后,将形成教师和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双决策主体,教师与智能教育机器人不是人和工具的关系,而是主体和主体的并存关系,扮演教师的“助手”角色。例如,智能教育机器人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试卷评阅、辅助大班教学、分析测评成绩、制定教学计划等,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些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将更多精力用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实现价值引领作用。
二、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问题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创新,很多高校也开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然而,二者的融合也面临着技术操作、数字资源和系统配套保障等方面的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1.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操作局限。
首先,缺乏兼具技术与思政教育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高校中,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属于不同的学科,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将二者结合起来。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人工智能技术[1],如使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画像结果进行结构化、可视化输出,这是思政课教师的短板。人工智能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规律、课程体系等也并不了解,在人工智能架构之初很可能无法考虑思政教育因素,导致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难以很好地融合。缺乏兼具思政教育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其次,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还需要考虑技术标准的问题。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尽管我国已经倡导在高校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尚未确立专门的技术标准。因此,高校将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二者融合的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缺乏共通性,并不能真正发挥出人工智能的作用,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建设。
2.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资源局限。
人工智能在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检索、智能推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并探索优化思政教育资源库等。然而,当前在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中,存在思政教育资源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人工智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开发不足。当前,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存在教学场景模式化、知识处理碎片化以及整体设计粗放等问题,其根本在于大学生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思政课程的整体教学谋划与单元教学设计协同度不足。其次,大学生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体系不完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包括课件库、视频资源库、案例库、专业课程资源库、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等,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上侧重网络课资源建设,其他数字化资源较少。再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资源衔接不紧密。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数字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多局限于校内,与校外思政资源对接较少,协同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3. 人工智能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统局限。
不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还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的建设,都需要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教育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例如,教育管理部门并没有从育人的高度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没有针对思政课教师推出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没有建立起推动教师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的体制,这使得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在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尽管当前国家号召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或文件,但这些大都处在引导性的层面,缺乏配套的组织部门和制度来支撑,限制了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数字时代,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二者融合的共赢路径,打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智能生态系统。
1. 提升思政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技术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工作重心、知识构成等受到极大挑战。可以说,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应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转变为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人工智能有正确的技术认知,只有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以及应用的前景,才能为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奠定一定的基础。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参加人工智能课程及相关学术活动等,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如数据结构、机器学习、编程语言等,增进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为技术学习和运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已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推荐系统、问答系统、语音识别系统等,利用这些工具快速便捷地处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大量信息和数据。高校也应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的形式构建一支了解人工智能知识、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2. 推动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建设。
实现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必然要推动思政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首先,要实现思政教育数字化内容的生产和共享。内容生产是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内容建设应注重质量,并以开放共享的原则推进。[2]高校可以与专业化的数字内容开发生产机构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内容平台。其次,要推广数字化教学流程。高校要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如教学管理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平台建设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同时,要培养师生通过数字化平台开展工作与学习的习惯。再次,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高校在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面临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为提升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安全性,需要从政策、法律、技术等多层面出发,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安全性,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数字化思政教育资源。
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思政教育之中,而是要对整个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改变。高校要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具备数字化意识,推动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首先,高校要对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目标,确保体系规划的完整,各方推进方向一致。其次,要重视相应人才的培养。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离不开技术人才和教育人才的双重支撑。[3]除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人工智能素养,高校也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的人工智能培训,其中既要包括具体技术应用操作,也应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政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在技术方面,高校还应从整体层面构建人工智能体系的运转平台,如AI开发平台等。最后,高校还应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化评估和优化学习评估。高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智能化的筛选和整理,为师生教学资源的选取提供参考,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效。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学习评估,全方位地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大学生的学习数据、学习状态等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帮助教师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或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昌涛.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数据,2023,(2)
[2]胡华.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时代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2,(1)
[3]李佳铭.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网络育人机制的再探索[J].文教资料,2023,(12)
作者:丁汉文,东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聂栾懿,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公布汕头大学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校地合作托起美好未来——上海海川剑鑫教育集团、兰坪县政府、云南翰文教育集团共推东西部协作


关于开展2022年及以前市级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通知


新泰:推动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有声有色


深圳教育:深圳罗湖九大教育集团都有哪些学校?


构建多层次独立学院女生性别教育体系


社团争霸 | 卢湾高级中学:足球、OM社团、机器人爱好者协会三大势力聚一堂


音乐学科渗透法制计划(共9篇)


重大土木,全国先进集体!


西北工业大学(继教院友谊校区)马来西亚国际教学中心2024年招生简章


请抓紧时间搞定!深圳少儿医保申报系统即将暂时关闭!


史记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史记是不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雷雨一课是按照什么的顺序来写的 雷雨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的顺序描写的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寒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了什么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