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山外青山楼外楼

2025-03-25 本站作者 【 字体:

山外青山楼外楼

——听徐敏老师读《乡土中国》

谷幽兰

图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20年10月14日,广东佛山桂城中学同行一行前来我校做客,待客之道,乃竭诚托出我湖湘所有,殷勤诚恳,忠厚朴实,有文化底蕴。下午第五节课,高一120班一堂紧扣新编教材之“新”任务的“整本书阅读课”招待远客,课堂现场热烈而又有序,活泼而又不失严肃,轻快而又不失深沉。由徐敏老师倾情奉献以表接待的热情和诚意。听此一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趁热打铁,作此速记,以备遗失。

这是一堂是作业讲评课,内容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乡土文化调查》之活动总结与点评。课程步骤重点如下:

一、活动内容回顾

国庆期间请认真阅读《乡土中国》,做好读书笔记,同时走出书本走入社会,完成本小组的调查报告。

(一)寻找费老在书中提及的当年中国乡土文化的印迹

例如费老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列举的社会现象

1、关于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2、关于婚姻和爱情3、关于人治与法治

例如采访村里年长的老人,寻找族谱。如收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古建遗存、古树名木、传统技艺(平江酱干、常乐甜酒)等诸多方面。

(二)发现城市化背景下当今中国乡土文化的新特点

(三)以《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乡土文化调查》为副标题写一篇小论文,探讨中国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并思考乡土文化的未来发展。

(四)写一篇有关乡土文化的散文或是编写小剧本,介绍家乡的风俗文化,为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听课点评:这份作业布置得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提醒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日常,体味文化,咀嚼情感,并激发了深层探究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学生全员参与,在国庆长假对本土的乡俗风情或传统技艺作了一些调查,写成了调查报告,或见闻小品,选题丰富,感受真切,抒写自然深刻,美文佳作数量丰硕。

二、成果展示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课前徐敏老师对学生的作业作了详细的批改,学生的热情与让老师激动,学生的智慧成为了老师深入思考的发动机,徐敏老师将作业按特色归类,蓄积感性的激动,理性的分析,带着作业,底气十足的登场。

教程步骤一:导入。

齐声朗读420班李子睿同学对乡土文化断裂失传现象的忧虑。

“尺八的演奏技艺逐渐被求新的国人丢弃乃至濒临失传。但在隔海相望的那一头,日本音乐家却让尺八的声音响彻日本岛,从而让尺八这一乐器发扬光大,乃至享誉全球,成为了日本的音乐文化标志。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国弘扬工匠精神,为那一双双制造火箭发动机,轨道列车组的妙手点赞,却似乎遗弃了那星火将熄的华阴老腔,戗剪人,锔瓷等等。甚至一坛碟子菜,现在的年轻人也少有人知道制作的过程. ——420班李子睿

第二步骤:赞一赞。

徐敏老师先抑后扬,指出李子睿同学不必忧虑,以下列同学的优秀作品为据,乡土文化方兴未艾。

《剁辣椒》《神奇的坛子》《烫豆皮》《洞庭银鱼》《如何吃好一个月饼》《岳阳方言》《花鼓戏》《汨罗文化调查》《满城烟花,一河诗画》《人际关系、矛盾解决、信息传播》《平江皮影戏》………..

岳阳本土的食品纷纷登场,很乡很地道,光听听名字就很刺激味蕾《剁辣椒》《坛子菜之王——藠头》《坛子菜之后——猫鱼豆腐》——好辣啊!

岳阳的方言也来助兴:“哈巴是得”“阿扎”“沃死宁”“旁海”“恰亏”“恰(吃)饭”“好敖呵”“解手”“崽也,嗯俄里搞的啦?”有种正宗叫“到血位”,有一种聪明叫“嬲怪”,有种幽默叫“卵谈”,有种挑衅叫“哦里(怎么)”,有种疑问叫“茉莉”(什么)——很土很地方。

听课点评:用岳阳美食来刺激客人的口舌,用岳阳方言来新奇客人的耳,所谓“耳口一新”啊,应该很过瘾。

图片

步骤三:从普赞到精评

活动形式多样:

读一读,师读、生读、师生合读、生齐读。

有味道有声音有画面的句子摘选:“别看我们年纪小,吃起辣来毫不含糊,一碟剁辣椒每每都被吃得精光,那盘子上留下的红油也要夹过一坨饭,擦拭干净,再送入口中。”(《剁辣椒》)

新鲜的藠头从土里挖出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清香,白白净净的身体,像一个刚出生的胖娃娃一样,摘掉它的“高绿帽”,拔掉它须须根。(《坛子菜之王——藠头》)

在用不同方法吃了很多月饼后,我才发现一种最好的吃法。这是一套充满仪式感的吃法。拿出配套的刀叉,横竖左右切四刀把月饼切成八块,用叉子拿起一块,慢慢地吃,细细的品味,也可以边看书边吃边看电视边吃等等,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月饼中那美好的滋味了。(《如何吃好一个月饼》)

湖南各地都喜欢说“呷”,像“呷饭吧?呷茶呷烟吧?”在许多的餐馆里也可以看到呷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的发音很像动物吃食时发出的音响,(《岳阳方言》)

老家那边家家都供着家仙,盼望家庭幸福,家人健康,走进一家的院门,往往正中最显眼的位置,就放着一个祭台,上面有供品有香炉,供着自家的大仙,狐黄白柳灰,什么都有。(《供家仙》)

问一问,

作者做猫鱼豆腐、剁辣椒、吃好一个月饼的过程,工艺的讲究,仪式有什么内涵,做的时候与享用的时候有什么情感。

图片

找一找,

这些文章中的“文化的影子”。

(一)、选出有“文化影子”的关键句

1、神奇的坛子与我相遇,美味的坛子菜让我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国。

2、这坛中不仅浸润了辣椒,更浸润了无数无法割舍的亲情与乡情。

3、什么地方的人讲什么地方的话,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否则,还有什么民族与地方呢?还有什么令人倍感亲切,难以忘怀的乡音、乡情、乡音、乡韵呢?

4、家乡习俗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化、甚至消失,希望至少我们这一辈还能将这文化传承下去吧。

5、后来我才发现,不光是月饼,要细细地吃,生活中很多其他的美食也需细细地品味。

(二)、评一评

学生精彩发言:

1、方言一听就想念爷爷奶奶了,方言中蕴含乡情。

2、在外地听到一句方言,人与人之间一下就亲切了,方言跨地域达到心灵的共鸣。

3、剁辣椒爽口刺激,诠释岳阳地方文化特色,由老年人制作的菜肴,年轻人写出来,感情深厚,食物中有人的品质。对这一方水土的依恋,体现在年轻人的身上,饱含对亲情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4、坛子菜在湖南人心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有家的味道、回家的感觉,一道菜里有一个想念的人。

教师小结:规律呈现,作者都有总结乡土文化的意识,这些升华主题的句子皆呈现在文尾。

听课点评:学生每一个评说都好像稳稳地落进了老师预先设定的“圈套”里,老师按照预先设定的板书及时地展示课堂关键词:这些调查报告很“乡土”、有“文化”,文化中有“乡音”,“乡情”,人的“性格”,“品质”。

其实哪里有预设的“圈套”,只不过是老师吃透了作业,学生品悟了文化而已。师生默契,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图片

步骤四:想一想,

我们的调查报告还可以作哪些改进?研究疑难问题

课堂进行到此处已是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听说读写悟,扎实落实,以为“一城烟花,满河诗画,”可以布置一个当堂作业,及时谢幕,谁知徐老师又推出一个研究方向使课堂再上新台阶,别有洞天。

细心的听众会发现,老师印发的资料中搜集的美文佳作,课堂讨论几乎都涉及到了,独独冷落了一篇李凯同学的《人际关系、矛盾解决、信息传播》,为什么?

大多数学生表示,只有这一篇文章是研究人际关系,内容深奥复杂,不是文章不好,是阅读能力有限,难以评论。

李凯同学的文章研究了乡土社会也就是“面对面社群”的人际,人怎么相处,有了矛盾怎么解决,信息怎样传播。这篇文章体现了追根溯源的深度。

这篇文章陈述了人际间的矛盾现象:“乡里人之间基本上都相处融洽,但也会有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发生在上了年纪的人之间,他们固执而记仇,并且有着晚辈们不敢冒犯的年龄、资历上的优势。所以,这种矛盾一旦形成便会持续很久,甚至两家老死不相往来。”

又分析了必须要和解的原因:“因为两家总是在各种场合要有接触,而同居住在一个区域的人见面也多,不可能每次一见面就相互摆出仇视的阵型,让周围置身于事外的其他人难堪,这对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都是一种损害。”

通常和解的方式:“因此晚辈们只好派出小孩子们来沟通,这种沟通往往是不易察觉的,不会遭到前辈们的排斥。沟通的手段也很简单——让两家的小孩在一起玩闹。”

这种和解方式奏效的原因:“老人家都疼孙子孙女,不会突然打断他们扫了兴,而他们对于小孩天生的喜爱也不会让他们将别人敌人家小孩视作威胁。这样一天天的老人家看见孙辈玩得那么开心,气也就慢慢消了,两家的大人再那么顺水推舟地合作一下,矛盾就化解了。”

教师总结:如何作好一篇调查报告,我们的视角和思考仅停留在制作工艺上、浅层情感上、文化现象上是不行的,应该像李凯同学那样深入分析“为什么”,追溯乡土社会人的生存现状、文化的内涵。作根源的探究、原因的剖析。

听课点评:教师勤于思考,眼光敏锐,带动课堂跌宕不羁,曲折有致,摇曳多姿,真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一个步骤一胜景啊!教师珠玉在前,学生琢磨在后,有闯劲的教师培养有闯劲的学生。

图片

笔者感想:整本书阅读是新编教材教学新任务之首要,说明国家层面严肃认真的重视。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我们的下一代若还是只接受经验主义的套路,沉浸于刷题技巧与套路,成为考场高手,没有情怀没有思想没有探索星辰大海的激情,后果是可怕的。

阅读成为不可回避的任务。怎样教好没有教学模板、没有试题套路的整本书?这对于教师是个严峻的挑战。

其实,没有经验的依赖,也就没有模板的桎梏,有更广阔的天地任我骁腾飞跃。倘若没有热爱,懒于钻研,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是淌得过的,然而徐敏老师倾注热情、深入思考、尝试操作,理论与操作都切合学生实际,层层深入,既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兴奋起跳,自觉摘桃,又高屋建领瓴,托起学生见识到不一样的山外之山,城外之城,体现了教师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和冰心一片的职业热爱。

写于2020年10月15日23:43分

附学生佳作摘选:

剁辣椒

420班姜可盈

打开角落的坛子,混合着汁水的辣椒刺激着视觉、嗅觉。舀出一勺,鲜红的辣椒和着黄的姜、白的蒜,一同落在瓷盘上,好不诱人。这便是家乡的剁辣椒了。

奶奶是腌制辣椒的一把好手,当地里的辣椒苗吮吸够雨水,沐浴足阳光,白色的辣椒花蜕变成一个个青红相接的小辣椒时,便又迎来了腌剁辣椒的季节。我们便会时常随奶奶到地里去,遇着些红润饱满的小辣椒就大喊大叫,呼唤奶奶过来采摘,待辣椒躺进奶奶的菜篮时,我们又迫不及待的奔向下一片田地。

当簸箕上堆起红艳的辣椒山时,奶奶便正式着手剁辣椒了。清爽的早晨,我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飞快的拔去辣椒蒂,不多时,盆中也出现了一小堆辣椒山,奶奶便捧起一盆辣椒放在案板上喀嚓喀嚓地剁着,直到辣椒变碎,就又捧起一捧,重复着这个动作,期间我们还要剥几头大蒜瓜刮几块生姜,剁碎的辣椒浸在鲜红的汁水中,去了皮的大蒜和生姜也被剁碎混入其中,空气里弥漫着辣椒的气味,掺着蒜和姜的香气,让人忍不住直冒口水,恨不得此时就吞入腹中。最后,那揉碎的辣椒连同着碎碎的生姜和蒜末以及一勺白酒就被封入坛中了。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我们无法透过一团黑的坛子去看里面的情况,也不敢揭开坛盖子,是我们眼巴巴的盼着、望着。盼着那太阳下落升起,望着那树叶枯黄飘落,终于盼望到了剁辣椒开坛的日子,那激动的心情像是要尝到什么珍肴似的,于是简单的饭桌上便多了一碟剁辣椒,舀起一勺拌入饭中,洁白的米粒瞬间被染得通红,混着热气的辣味刺激着味蕾,那米饭便顺着筷子被快速扒入口中,来不及细细品尝就咽了下去,别看我们年纪小,吃起辣来毫不含糊,一碟剁辣椒每每都被吃得精光,那盘子上留下的红油也要夹过一坨饭,擦拭干净,再送入口中。

于是那嘴角便辣得通红,后背也被汗浸湿,此时来一阵凉爽的秋风再好不过。

至今,奶奶每年还是会腌制几坛剁辣椒,让我们一饱口福,这坛中不仅浸润了辣椒,更浸润了无数无法割舍的亲情与乡情。

乡土人际调查报告

420班 李凯

人际关系

在我的家乡,各家间的关系非常明确,而且一般都很稳定。关系好的家族间就一直关系好,交情淡的就一直交情淡,但这种关系一般形式于新的家庭搬入时各家的第一印象,如果一户新家庭表现得十分热情,自然就会很快被接纳,反之则会被冷淡对待,除非这家的主人在宴会上端着酒杯笑着给别人赔罪。乡里人的感情有时就像零度上下的水,结冰地很快,融化地也很快。对于陌生人,乡里人表现得热情,但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日子久了,相互就熟悉了,就会放下戒备。

矛盾的解决

乡里人之间基本上都相处融洽,但也会有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发生在上了年纪的人之间,他们固执而记仇,并且有着晚辈们不敢冒犯的年龄、资历上的优势。所以,这种矛盾一旦形成便会持续很久,甚至两家老死不相往来,但一般只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这在乡里人看来是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两家总是在各种场合要有接触,而同居住在一个区域的人见面也多,不可能每次一见面就相互摆出仇视的阵型,让周围置身于事外的其他人难堪,这对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晚辈们只好派出小孩子们来沟通,这种沟通往往是不易察觉的,不会遭到前辈们的排斥。沟通的手段也很简单——让两家的小孩在一起玩闹。老人家都疼孙子孙女,不会突然打断他们扫了兴,而他们对于小孩天生的喜爱也不会让他们将别人敌人家小孩视作威胁。这样一天天的老人家看见孙辈玩得那么开心,气也就慢慢消了,两家的大人再那么顺水推舟地合作一下,矛盾就化解了。

信息的传播

信息在乡里人的眼中无非是那么几样:婚嫁、生死、疾病,还有哪家的儿孙的光辉事迹,这些都是主要且唯一的话题。传播者基本上都是妇女,他们在各种社交场合交换着信息,一户人家发生了什么,邻居家的妇女就会立即大规模扩散出去,不管这家的人愿不愿意,这虽然有些使人厌烦,但无形中也规范了人的行为。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784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