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权威资料]
2025-02-12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翻译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摘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作为方法论系统中重要的两类方法在社会学及各类人文学科中已被广泛应用。翻译研究者也应积极吸纳两类完善的方法体系帮助自己开展翻译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理工大学顾玉萍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其意义与不足。
关键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翻译学;一致性;翻译标准
一、引言
十七世纪,现代西方科学始成雏形。自那以后,科学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科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等各种方法及研究模式被大量应用于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现代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客观、实证、科学的方法论使当代科学研究更接近事实真相和本质。受到西方科学研究的影响,国内各学科也都在致力于加强自身研究的方法论意识,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方法与本学科研究的结合,比如教育学、应用语言学、市场研究都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基于此种情形,加强翻译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推动译学研究的方法论建构已显得尤为刻不容缓。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作为方法论系统中重要的两类方法,以其充分的研究理据,严密的研究过程及科学的分析工具在社会学及各类人文学科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其在翻译研究中的状况如何?翻译研究者是否积极吸纳此二类完善的方法体系帮助自己开展翻译研究?笔者试图通过对定性和定量研究做理论及实践层面上的二维探索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文全面回顾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起源、定义、所依存的哲学范式、表现形式、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等问题,并结合对山西理工大学顾玉萍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其意义与不足。经过对定性研究与翻译研究的综合探讨,笔者发现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主要体现为“翻译教学”研究、“翻译史”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而且伴随着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定性研究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体现其优势,帮助解决“何为译”“为何译”“译为何”等涉及翻译全貌的问题。
此外,本文对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并通过其与定性研究的对比揭示其作为一种实证、客观、科学方法的本质。通过考察该毕业论文,笔者对当前定量研究在国内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描述,并分析了此种现象背后的生成原因。结合采用定量研究的实例,笔者还阐述了定量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积极性及负面作用,进一步指出研究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与定性研究、理论研究等模式一道将翻译学各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设计的发展历程
定量和定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没有间断。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粗略地区分为两个阶段:1)单一式设计阶段;2)混合式设计阶段(Tashakkori
Teddlie,1998).
1.单一式设计阶段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在某个研究中,要么使用定量设计,要么使用定性设计。不过,有些研究在定量或定性设计中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来收集数据。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单一设计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定量设计研究处于优势,而定性研究处于边缘地位。定量研究之所以被广泛运用,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定量研究在自然科学中去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科学为了证明其科学地位也效仿自然科学,它们试图对其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化,建立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当时,人们认为定量研究成果比语言叙述更具说服力。如果没有数字,人们就会怀疑其研究的科学性。
然而,到了60年代,定量设计开始遭到质疑,定性设计逐渐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社会现实不同于自然现实,简单地将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设计移植到社会科学里是不妥当的。显然,我们不能用研究自然物体(如岩石、树木)的方法去研究人类和人类社会。此外,自然科学家可以孤立地区研究自然物体,但社会科学家昨晚社会的一部分是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从60年代起,定量和定性问题的争论变得越来越激烈,两种设计的支持者都坚持各自的观点,强调自身的优势,毫不相让,所以,两类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要么是定量的,要么是定性的。
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孰优孰劣,展开了大量的对话和讨论,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研究者们认识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定量研究秉承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客观世界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的感知之外,研究者研究客观对象要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取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定性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现象,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诠释和深度挖掘被研究对象,而定量研究旨在确定被研究对象的关系、影响和因果,更多地注意个别变量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不关心整体的作用。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定量研究通常从既有的理论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问卷等工具收集经验证据来验证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突出的是对既有的理论验证或推广。而定性研究则没有理论在先,它是一个创立理论的过程,通过访谈和个案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从中概括出论题、论断或理论,本质上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Strauss和Corbin,1998)。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性的说明,通常用文字而不用数字或测量来描述被研究对象,研究比较灵活,通常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用数字或测量而不用文字来描述客观现象,主要通过数据来说明统计结果(Krathwohl,1993:740)。
2.混合式设计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开始意识到这种谁优谁劣的无谓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两大阵营之间都作出了和好的姿态。他们认识到,世纪是复杂的,如果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想全面了解这个世界,那么定量设计和定性设计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他们认为这两种设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彼此可以互补,而不是对立。定量设计可用于大范围的研究,这类研究模式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定量设计的研究结果应用性强。不足的是,定量研究通常过于简单化,生态信度差(生态信度是指研究结果可用于现实生活的程度。为了严格控制研究中没有调查的因素,定量研究通常在实验室里进行。因此,从实验室里获得的结果很难成功地运用于真实情景)。定性研究对现实世界能过做出比较真实的描述,能够展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但定性研究耗时费力,研究结果的应用性不强(Cohen
Manion,1991;Keeves
Sowden, 1992)。Marton 和Kendal 提倡两种设计的有机结合。他们说:社会科学家已经开始放弃了介于定性和定量数据之间的虚假选择;他们更关心两者之间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Cohen
Manion, 1991 :42)。Marton(1981)强调说,两种设计结合获得的结果往往能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与单一的设计方法相比,结果更可靠,信度更高。Markee(1994)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说:“在现实中,定性和定量研究互为补充,共同创造新知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不再使用单一的研究设计,他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设计。
三、翻译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
1.该硕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严复于我国正如纽马克与英国,奈达于美国。尽管他们理论表述的角度不同,但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翻译学,正确的方法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因此,该论文的作者主要通过对三者的翻译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中国翻译发展应遵循的合理的方向和方法。
这篇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了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的意义及其各自特点;第二章是对严复、奈达、纽马克重要翻译理论的介绍;第三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三者翻译理论的一致性,作者认为他们虽然在翻译理论的表述上各不相同,但一下三点是相同的:(1)都承认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2)为正确表达原文信息,必要时需要给便译文的形式;(3)译文必须重视接受者。而第四章进一步论述了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在第五章中,作者又回顾了我们近期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模式;第六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和概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章从第一章到第四章运用的都是定性研究的方法。由于该论文主要是就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这就限定了该文章更多的是要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
2.定性研究在该论文中的体现
笔者在定性研究的目的、形式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太原理工大学顾玉萍同学的硕士论文“严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这篇论文作了全面的调查,试图找出该论文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地方,以便总结出该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在该文章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对严复、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给予实质上的一致性,继而又细分各自的理论并做量化的比较,最后得出三者之间的翻译理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三者理论的区别更多程度上在于说法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在这篇硕士论文中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该论文的作者认为,虽然中英文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点,但语言的共性大大超过语言的差异性,而且人们对翻译本质的功能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为说明这一点,该作者选择了作为中西方翻译理论家的代表的严复、奈达和纽马克,通过对他们翻译理论核心部分的介绍和比较,来探索他们翻译理论的一致性。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主要运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先是在性质上肯定了三者翻译理论的一致性,接着又详细比较三者的不同,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三者的翻译理论在说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主张是相通的而又一致的。
3.该论文研究方法的不足
纵观该论文我们不难看出,该文章虽脉络清晰,言之有理,但总感觉只有理论框架而没有实质的填充物做支撑。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该文章在研究方法上仅仅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而没有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相比,定性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边缘,因此,我们的研究要想有说服力,定量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结合对山西理工大学顾玉萍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的考察,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比重、体现方式、对翻译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其意义与不足。在肯定其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果该论文若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方法相结合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并能对中国翻译理论提出更为细致可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 San Diamas: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1982.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许钧(主编).《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佐良.“Two Early Translators Concerned”,《外语教学与
研究》,1981,1,PP1-12.
[6]谭载喜.《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7]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9.
[8]林语堂.《论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中国翻译工作
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1933.
[9]林克难.“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中国翻译》第
六期,1992,6,PP.2-3.
文档资料:翻译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中国传统家具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创意的真善美之我见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 现代美式家具与欧式家具的对比研究 浅谈高师钢琴学习中的有效性练琴 试析为古诗词谱曲的几种思路 试论日本环境民俗学研究带来的思考 线描训练在基础教学中必不可少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中的构造原则 从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看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漫谈闽台民间工艺 关于音乐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思考 浅谈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 论广告创意者的素质 国内动漫市场思维分析 高师钢琴教师的能力要求探析 空间与时间的完美演绎 浅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猜你喜欢

行业唯一!海尔承建2所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


一种基于辐射源知识图谱的空中目标意图识别方法技术


趣味讲堂 | 安全生产十大法则


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流程服务体系护航企业顺利出海


冷车启动困难热车一打就着,冷车启动困难排除方法


加盟维权指南:避开陷阱,守护权益


我校在江苏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理工科组)人文知识竞赛总决赛喜获佳绩


公务员常识题必背


放射科医生告诉你:CT检查注意事项


在家轻松制作美味糖醋里脊,享受酸甜口感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