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5-03-31 本站作者 【 字体:

资源简介

群文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目标】

学习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品味文章朴素而又严谨的语文风格。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科学之内涵与魅力,领会好奇心和兴趣对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实用类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难点:培养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今,人类发展已步入加速时代,科学技术正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科学家们是怎样走上研究道路的 他们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我们常常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让中国人民感受到中国医学为世界健康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民族自豪感的屠呦呦,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兴趣与好奇心是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的加来道雄,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风采人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自豪感走进文本,走进伟大的医学世界,探索神奇的物理世界,由此感受科学之美。

知人论世

1.知人

屠呦呦

屠呦呦,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2019年5月,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9月29日,习近平主席向89岁高龄的屠呦呦授予“共和国勋章”,10月22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人物风采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颁奖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

加来道雄

加来道雄,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主要研究超对称以及万有理论,他是弦理论的参与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代表作品:《超越时空》《构想未来》《平行宇宙》。

2.论世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写作背景

2011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中医称“正疟”、温疟。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

(3)文体介绍——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

写作背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宇宙科学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兴趣。从古希腊人提出“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到现在,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也形成了许多关于世界构成的理论。直到上个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把人类探索世界奥秘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然而他不能解释所有现象。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又产生了解释微观世界规律的量子理论,但量子理论也不能解决宇宙和粒子的组成及运动规律等问题。

于是物理学的发展上升到多维空间理论上来,当今科学界把探求“关于一切的理论”作为目标,但还没有真正出现这种理论。即使今日的科学巨匠霍金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世界总有其本源,宇宙总有其组成的最小单位。这强烈地吸引着科学家去不懈追求,甚至穷尽毕生精力试图完成这项最伟大的“工程”,加来道雄就是这样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精读文本

读文正音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青蒿(hāo)素 疟(nüè)疾 精髓(suǐ)

肆虐(nüè) 羟(qiǎng)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秘(bì)鲁

福祉(zhǐ)活血(xuè)化瘀(yū)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杜撰(zhuàn)惊诧(chà) 遐想(xiá)

浩瀚(hàn)怪诞(dàn) 畏葸不前(xǐ)

湮没( yān mò)撒手人寰( huán ) 栅栏( zhà )

词义解释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沧海一粟 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君臣佐使 方剂学术语,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遐想 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浩瀚 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或繁多。

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杜撰 没有根据地编造;虚构。

微乎其微 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刨根究底 刨出根子,追问到底。也说“刨根问底”。

细枝末节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畏葸不前 畏惧不敢向前。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测度。

冷嘲热讽 尖刻地嘲笑和讥讽。

内容概括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文本,小组进行讨论:两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明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这篇文章以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作者自己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了科学探索的道路。文章启示读者,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等基本素质。

(2)小组自由讨论:两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明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①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教育历程: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

(想象)建立实验室

教育内容 爱因斯坦故事

(理论、乐趣)理论物理学家

②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行文,第1段总提两件趣事对“我”的教育作用;第2~11段写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第12~18段写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研究。

研读文本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小组自由讨论,分析并总结青蒿素发展艰难的原因。

明确: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文献检索和实验工作的浩大,实验条件的艰苦。

从分子到药物:药物临床实验的繁杂以及成药过程的反复验证。

普及和传播:国内科研环境遭遇到时代的束缚,导致中国医药发展与世界的交流缺失。

超越青蒿素:创新的实验遭到传统化学家的质疑。

(2)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文中引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有何作用?

明确:

①这句话既为上文“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提供例证,又引起下文“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的相关阐释,是最终找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关键转折点。

②引用权威性古代医学著作,使阐述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作者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为什么

明确: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

②青蒿素与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而且,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

(4)教师组织学生再次赏读全文,分析屠呦呦的人物形象与精神。

回顾: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借助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表现人物

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人物

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教师示范】充满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爱。(形象)

我从1955年开始中草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那些弥足珍贵的日子里,我对中草药的好奇心转换成强烈的动力,特别是在研究所安排我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那两年半的时间里。(原文)

【学生作答】

谦虚而又展现了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原文)

对学习充满热情。

1959年至1962年,我脱产参加中医培训,这些课程是专门为具有西医背景的专业人士所设计的。这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藏,并领悟关于人性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妙思想。(原文)

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进行临床实验的决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很难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帮助疟疾病人,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个尝试青蒿提取物,确认其对人安全无毒。我们随后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原文)

对自己医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坚持。

由于化学稳定性的考量,有机化学家们起初不认为双氢青蒿素,一类青蒿素的衍生物,是好的药物。然而,我们在评价青蒿素的时候,发现双氢青蒿素较青蒿素更加稳定,而且十倍有效。更重要的是,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重复犯病率小很多。(原文)

对中医医学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原文)

严谨从事医学实验的精神。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确定了640个可能具有抗疟效应的成分。从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原文)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采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明晰,内容简明概括。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6)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 。

明确:

①语言叙述之精炼。文章没有运用浓墨重彩的笔调来描述青蒿素的发展,而是使用非常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青蒿素的发展,简单准确,不矫揉造作,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语言叙述之平静。屠哟哟的叙事语言是非常平静的,平静语言之下蕴藏的是她那颗对科学研究的扎实态度,对个人荣誉取得的云淡风轻。

③语言逻辑之严谨。屠呦呦的语言逻辑思维非常严谨,清晰地呈现了青蒿素发展历程,并在文章的末尾对中医精神进行了升华。

【思考】我们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明确: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揭示出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一小步”将青蒿素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行了客观定位,既满含民族自豪感,又对人类征服疾病的艰巨历程进行了理性判断。

【探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明确:

①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②铭记英雄精神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②“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③“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④“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思考】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②“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现象我不太感兴趣。我想知道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这个句子有什么含意?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文章的题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我”想知道的是什么,二是“我”对什么不太感兴趣。实际上是说爱因斯坦所关注、探索的是世界的创造、发展等内在规律问题,而不关注世界上的那些“具体现象”,只把那些“具体现象”视为“细枝末节”。这句话反映了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认识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所达到的理性高度。

文章以此为题记,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崇敬之情,反映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自己的重大影响,并以此表明自己在科学道路上的理想、追求。

(3)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儿时观察水池中的鲤鱼,进而想象水池中鲤鱼“科学家”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事情,这是典型的想象手法。使用想象有何好处?

明确:

作者摇身一变,以“鲤鱼”的眼光来审视鲤鱼世界,对鲤鱼世界以外的看不见的世界持否定态度;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鲤鱼“科学家”的愚昧、无知,对自己生存世界认识上根深蒂固的偏见。作者用这一生动的想象说明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也和鲤鱼“科学家”对水池的理解是一样的,这样就将不太好说明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

【思考】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作者的成长历程带给他们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哪些素质?

明确:

启示:①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②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素材积累

适用主题: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

她,是“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她,却因诺贝尔奖,从而走向世界医学的最前沿。她,就是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适用主题:责任担当、奉献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适用主题:顽强毅力、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奉献

六十年代,屠呦呦的试验条件极差,自己身体又有病,而且,恰逢“文革”混乱,各种干扰非常厉害,造反派拎着大棒捣乱。但她和她的团队顶住干扰,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1971年,屠呦呦的试验即获得成功,并后来投入生产,推向世界,几十年来,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适用主题:好奇心、兴趣

加来道雄童年时的一件趣事就是蹲在水池边,观看水底睡莲中五彩斑斓的鲤鱼,这让他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并对高维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加来道雄童年的故事令我们沉思——孩子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十分重要!这种可贵的好奇心,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老师,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事业选择。

课堂检测

1. 下列不属于“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中“查找文献”工作的一项是( )

A.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这是屠呦呦及团队查找文献的初衷。

B.屠呦呦及其带领的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查找的文献包括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C.由原来的加热提取方式改为低温提取方式,以保存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这是屠呦呦及其团队查找文献寻求到的答案。

D.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就是为了查找大量的文献,尽快从中草药中找到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在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上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后,青蒿素的发现及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B.屠呦呦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的青蒿素,却对人类健康的改善起到了及时迅速的作用。

D.本文重点阐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和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叙述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正值创作鼎盛时期的王小波突然撒手人寰,人们为他的早逝悲哀,更为文坛的损失惋惜。

B.沈治邦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理论物理,终于在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统一场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他为此自鸣得意了很长时间。

C.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在你面前都屈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却成了畏葸不前的借口。

D.对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4. 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知识拓展——演讲稿的写作方法

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例证要动人,感情要深厚,结构要清晰、完整,并注意跌宕。力求灵活、朴实、形象、幽默、并善于运用警句。要写好演讲稿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听众,有的放矢。了解听众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掌握听众的心理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恰当地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能使演讲在听众心里激起波澜。演讲稿要写得有波澜,主要靠内容的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强调,有反复,有比较,有照应。

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这样才能使听众得到深刻的印象。演讲稿还要有真挚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有鼓动性。因此,它要求在表达上注意感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行文变化,富有波澜。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口语化。要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首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D项,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并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的目的是抗击疟疾,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2.【答案】D

【解析】D项,“叙述生动形象”有误,本文多使用概念明确、含义固定的专业术语,以说明、议论为主,语言表达平实、简明。

3. 答案:B

【解析】B项,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用在此句中感彩不当。A项,撒手人寰:指离开人世,死亡的委婉说法。C项,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D项,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4. ①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②中药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③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治疗老年痴呆症。④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⑤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苷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⑥生物力药理学用于防病治病。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2738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