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汉江师范学院,这是我的【最新简历】,请多多关照!
2025-03-0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汉师的校历寄给“你”
郧山书院时期(1904年以前)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郧阳巡抚于湛在府署东北所建的“郧山书院”(已淹没)。此后历代增修。
由于地势低佳,不适宜办学,同治八年(1869年),知府金达迁郧山书院至郧阳城北三元宫(今郧山中学校址),并作《移建郧山书院记》,后来的郧阳府师范学堂、郧山中学、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郧阳中学校址均在此处。
前师范时期(1904—1954)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根据两湖总督通令,各州、府、县书院一律改为中学堂或师范学堂旨意,郧山书院更名为“郧阳府师范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修订课程,推进社会教育。改中学堂为中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郧阳府师范学堂”因而易名“郧山中学”,学制四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于1913-1915年在这里求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实行新学制,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易名为湖北省立初级中学,设简易师范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增设中师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中学联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郧阳分校”,含高中、初中、师范三部分,校址一度迁至郧阳府学宫大成殿(今郧县城关镇西岭街郧阳汽车改装厂内,即将淹没)。学校接纳来自山东、武汉、襄阳等沦陷区流亡师生数千人,办学规模一度达到2400人,居全省之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郧阳联中一分为三,即省立第八女高、省立郧县初级中学和省立房县乡村师范学校。同年9月,郧县原址新组建省立郧县简师,丁裕超任校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省立郧县简师并入,改为八师分部。[2]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鉴于八师房县本部与郧县分部相距300余里不便管理,宜昌地区已无师范,八师房县本部改名为湖北省第六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往宜昌。同年6月在郧县的八师分部扩建为湖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属于中师。
1950年3月28日,省教育厅通知郧阳专署,批准成立“湖北省立郧阳联合中学”,郧阳联合中学内设中学部、师范部和师训部,还办有附属小学,王少白任校长,吴逢亮任师范部主任。师范部即郧阳师范学校的初创阶段。
师范时期(1954-1976)
1954年秋,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省教育厅批示,郧阳联合中学分为郧阳中学和郧阳师范学校,师范部从郧阳联中分出,单独建校,校名为湖北省郧阳师范学校,迁至郧县老城朗日郧阳府衙(已淹没)为校舍。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上马,学校后靠,迁至郧阳中学(三元宫)东侧,是为第2次搬迁。
1967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郧阳师范老校址被全部淹没,经郧阳地区同意,郧阳师范学校迁到十堰市白浪公社马路大队,是为第3次搬迁。
1970年,为支持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学校服从上级安排,将整个校区转给铸造二厂,并经过认真选址并报地区同意,新的校址选在了郧县城东四公里杨溪公社红旗大队的香炉洼,是为第4次搬迁。
高专时期(1977-2016.3)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湖北省政府批准,郧阳师范学校改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生,开办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在华中师范郧阳分院的基础上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
1979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郧县搬迁至丹江口市东北郊七华里的金岗山为校址。
1980年元月,丹江口新校基建工作全面铺开,1981年至1983年暑假,各专业陆续从郧县迁到丹江口新校址,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完成了历史上的第5次搬迁。
1993年6月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郧阳师范专科学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7年,学校开设本科班,校园规模全面扩大,办学层次、师生数量及招生省份增加。
2005年,学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同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省政府原则同意扩建方案,新校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9年秋季,十堰新校区正式启用。
2010年10月,学校办学主体迁入十堰城区。
2011年,学校报请省教育厅批准,在丹江校区开办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
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新设为汉江师范学院,并接受考察。
2016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各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16个,省级教学团队(专科)2个。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余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学校校徽:
校徽: 汉江帆影
汉江师范学院校徽以蓝白两色为基调。外沿部分由毛泽东书法字体“汉江师范学院”和学校英文全称“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构成。中心部分由“汉江”和“师院”两词的首字母“H”、“S”变形而来,分别为两片船帆与蜿蜒流淌的汉江的抽象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在这里扬帆启航,开始人生的新起点;“1904”标明学校前身“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创办于1904年。整个校徽构图简洁、形象鲜明、寓意丰富。
学校校风:
汉江师院精神: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
学校校训:
校训:立德、启智、修能、笃行
立德,为树立德行,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启智,为开发智慧,语出《六韬》:“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
修能,为培养能力,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笃行,为努力实践,语出《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综合起来,意思是树立高尚的品德,积极开发智慧,认真培养能力,努力付诸实践。
学术研究
01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1个,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4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02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6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2170篇,其中被SCI、EI、CPC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2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69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109项,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鉴定4项,授权专利10项;获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
03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属湖北省教育厅管理;馆藏纸质图书近125万册,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04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设有武当文化研究、汉水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与应用研究、编辑出版研究、法学研究、政治经济研究等栏目;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
招生咨询电话
青
对招生情况有什么问题,可以拨打进行询问,外地用户记得加区号哟!尽量在汉师老师上班时间拨打。(上午8:30~12:00,下午3:00~5:30)
汉江师范学院招生办电话:07198846222
编辑|陈思雨 朱蔚蓝

猜你喜欢

最新高中语文教育案例分析题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典型案例(模板6篇)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要求(2024年新)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


2023年社区教育工作计划4篇28102.pdf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4个重要时期父母应该这样做 你做对了吗


西安汉唐金融财税研究院


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


我校应邀参加2023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中原名校长”樊松芳:“家校共育缔造孩子多彩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