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装修

北大的性教育不够善,不够美,不够科学

182

2025-03-01 本站作者 【 字体:

我们的公民不应比鸟类和许多其他动物都不如,它们一生育就是一大群,不到生殖的年龄却不结婚,维持着贞洁。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雌雄就配合起来,相欢相爱,终身过着圣洁和天真的生活,牢守着它们的原来的合同:——真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公民们)说,你们须比禽兽高明些。

——柏拉图

北大“三宝”课

每年有近1500名北大的本科生选修了北大开设的“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课程。该课程号称“自1996年开设以来始终是北大最为热门的课程之一”。①

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概要如下:②

第1讲 绪论: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第2讲 男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3讲 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第4讲 性腺功能的调节和性反应周期

第5讲 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和生育

第6讲 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

第7讲 青春期的发育及其有关问题

第8讲 性的发育分化和遗传病预防

第9讲 性生活与性卫生;

第10讲 不育和性功能障碍

第11讲 性传播疾病

第12讲 艾滋病

第13讲 学生优秀分组作业课堂展示

在名称中就强调了是“人类的”性教育的北大课程教学大纲的全文共1809字中搜索“道德”、“责任”、“品格”、“修养”,仅各出现了一次,是在两道【思考题】部分出现的,而没有出现在课程主讲范围之内;这两道【思考题】是:“性传播疾病与自身品格和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和“谁最应承担性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北大性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全文共1809字中搜索“伦理”、“原则”、“准则”、“义务”、“品德”、“人格”、“爱”、“喜欢”、“情感”,则完全没有提到。②

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的北大“通识教育选修课”,③我认为北大的性教育不够善,不够美,缺失了性社会科学,所以不够科学。我认为在性的行为和关系中,呵护爱和喜欢的情感,承担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健全和提升品格修养,远比了解性器官的结构、获得生理上的快感、避免医学上的疾病更重要,前者才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前者才是“人类的”性教育所尤其应当重视的。

我认为北大的朱光潜、吴阶平两位老师的以下观点值得重视:

朱光潜:对男女关系不能没有礼法的制裁④

传种的要求驱遣着两性相爱,这是人与禽兽所公同的。在动物阶层,性爱不成问题,因为一切顺着自然倾向,不失时,不反常,所以也就合理。但是有两个因素使性爱问题在人类社会中由简单变为很复杂。

第一个因素是社会的。社会所赖以维持的是伦理、宗教、法律和风俗习惯所酿成的礼法,“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没有礼法更不足以维持。关于男女关系的礼法大约起于下列两种:第一是防止争端。性欲是最强烈的本能,而性欲的对象虽有选择,却无限制。一个人可以有许多对象,而许多人也可以同有一个对象。男爱女或不爱,女爱男或不爱。假如一个人让自己的性欲做主,不受任何制裁,“争风”和“逼奸”之类事态就会把社会的秩序弄得天翻地覆。因此每个社会对于男女交接和婚姻都有一套成文和不成文的法典。例如一夫一妻,凭媒嫁娶,尊重贞操,惩处奸淫之类。其次是划清责任。恋爱的正常归宿是婚姻,婚姻的正常归宿是生儿养女,成立家庭。有了家庭就有家庭的责任。生活要维持,子女要教养。性的冲动是飘忽游离的,常要求新花样与新口胃,而家庭责任却需要夫妻固定拘守,“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假如一个人随意杂交,随意生儿养女,欲望满足了,就丢开配偶儿女而别开生面,他所丢下来的责任给谁负担呢?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这种不负责的行为是不能不受裁制的。世界也有人梦想废除家庭的乌托邦,在那里面男女关系有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恐怕永远是梦想,男女配合的最终目的原来就在生养子女,不在快一时之意;家庭是种族蔓延所必需的暖室,为了快一时之意而忘了那快意行为的最终目的,破坏达到那目的的最适宜的路径,那是违反自然的铁律。

第二个使人类两性问题变复杂的因素是心理的。

一对男女成立恋爱或婚姻的关系时,只要不妨害社会秩序的合理要求,我们就用不着大惊小怪。这句话中的插句极重要:社会不能没有裁制,而社会的裁制也必须合理。社会的合理裁制是指上文所说的防止争端和划清责任。在人生各方面,正常的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在男女关系方面,正常的路径是由恋爱而结婚,由结婚而生儿养女,把前一代的责任移交给后一代,使种族“于万斯年”地绵延下去。传种以外,结婚者的个人幸福也不应一笔勾销。结婚和成立家庭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人们就应该在里面希冀快乐,且努力产生快乐。到了夫妻实在不能相容而家庭无幸福可言时,在划清责任的条件之下离婚是道德与法律都应该允许而且提倡的。

在三十岁以前,一个人假如不受爱情的搅扰,对男女间事不发生很大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学问,那是再好没有的事,他可以多得些成就,少得些苦恼。在近代社会中,这种浑厚的青年人确实很少;少的原因是在近代生活对于性爱有许多不健康的暗示与刺激,以及教育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说,现在一般青年从幼稚园到大学,沿途所学的性生活的影响都是不健康的,无怪他们向不健康的路径走。

我个人的主张是要把科学知识尽量地应用到性爱问题上面来,使一般人一方面明白它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意义,一方面也认清它所连带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责任。既然“遇”上了恋爱,一个人最好认清这是一件极自然极平凡而亦极严重的事。他不应视为儿戏,却也不应沉醉在诗人的幻想里,他应该用最写实的态度去应付它。他要准备作正常的归宿——结婚,生儿养女,和担负家庭的责任。

朱光潜:谈情与理⑤

只论事实,世界文化和个人生活果能顺着理智所指的路径前进吗?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所给的答案是否定的。在事实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

理智的生活是很狭隘的。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可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principle),而不是问心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heart)。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缚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

“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吴阶平:性教育必须着重进行性道德的教育

性绝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的性活动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远大于受生物因素的控制。因此,在性知识和性道德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民众,特别是正确引导青少年,应是性学界和整个社会都需要重视的问题。性健康教育既包括性知识教育,也必须以性道德教育为指导。⑥

我国的性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介绍性知识的同时,着重进行性道德的教育。对性知识教育是要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懂得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发育期的各种现象,以及生理上的各种变化;同时也要使他们懂得性行为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自我控制的意义,懂得正确对待性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要使他们认识到西方腐朽的性自由生活方式,对个人、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危害。⑦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⑧

男女间事,如果止于禽兽的阶层上,那是极平凡而粗浅的。只需看鸡犬,在交合的那一顷刻间它们服从性欲的驱遣,有如奴隶服从主子之恭顺,其不可逃免性有如命运之坚强,它们简直不是自己的主宰,一股冲动来,就如悬崖纵马,一冲而下,毫不绕弯子,也毫不讲体面。人要把这件自然需要所逼迫的事弄得比较“体面”些,不那样脱皮露骨,于是有许多遮盖,有许多粉饰,有许多作态弄影,旁敲侧击,男女交际间的礼仪和技巧大半是粗俗事情的文雅化,做得太过分了,固不免带着许多虚伪与欺诈;做得恰到好处时,却可以娱目赏心。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就不容易拆开。造物不浪费,给我们一份家当就有一份的用处。无论情感是否可以用理性压抑下去,纵是压抑下去,也是一种损耗,一种残废。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所谓“全人”除体格强壮以外,心理方面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满足。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畸形人,精神方面的驼子、跛子。养成精神方面的驼子、跛子的教育是无可辩护的。

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儒家教育的着重点无疑地是在道德方面,儒家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Art is liberative)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依弗洛伊德看,我们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因受道德、宗教、法律、习俗的裁制,本能冲动和情感常难得正常的发泄,大半都有些“被压抑的欲望”所凝成的“情意综”(complexes)。这些情意综潜蓄着极强烈的捣乱力,一旦爆发,就成精神上种种病态。但是这种潜力可以借文艺而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得到满足。文艺还把带有野蛮性的本能冲动和情感提到一个较高尚较纯洁的境界去活动,所以有升华作用(sublimation)。有了文艺,本能冲动和情感才得自由发泄,不致凝成疮疖酿精神病,它的功用有如机器方面的“安全瓣”(safety volve)。文艺确有解放情感的功用,而解放情感对于心理健康也确有极大的裨益,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情感要有所寄托,才不致苦恼烦闷,文艺是大家公认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处所。

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我们如果囿于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以外的事物就见不着;囿于奔走钻营,奔走以外的事就见不着。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到的天地是非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就使我们也可以“见”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They 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文艺逐渐向前伸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这种人最容易堕落颓废,因为生命对于他们失去意义与价值。“哀莫大于心死”,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与留恋,就是不能以美感态度去观照事物。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第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人可以说是两重奴隶,第一服从自然的限制,其次要受自己的欲望驱使。以无穷欲望处有限自然,人便觉得处处不如意、不自由,烦闷苦恼都由此起。专就物质说,人在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它的力量抵不住自然的力量。但是在精神方面,人可以跳开自然的圈套而征服自然,他可以在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这就是艺术的创造。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所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所挣扎得来的自由。在服从自然限制而汲汲于饮食男女的寻求时,人是自然的奴隶;在超脱自然限制而创造欣赏艺术境界时,人是自然的主宰,换句话说,就是上帝。多受些美感教育,就是多学会如何从自然限制中解放出来,由奴隶变成上帝,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

爱美是人类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里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愈薄弱。我时常想,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吴阶平:性社会科学也是性科学的组成部分⑨

性科学是以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科学组成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其中,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与性有关的社会现象和观念的科学。它主要包括研究与性有关的观念形态的性哲学;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的性社会学;研究人的性行为准则、性义务和性道德的性伦理学;研究社会上与性有关的风尚、习惯和礼仪的性风俗学;研究与性有关的、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性法学;以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和艺术,它们主要包括性小说、人体绘画、人体雕刻、人体摄影、性电影等;研究性领域内美的普遍规律及一切与性相关的审美活动的性美学等。

引文出处:

①《姚锦仙:三宝课来袭——性教育何处安放?》,网址:

②《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课程详细信息》,网址:

《开学啦!你有新的三宝课课程安排,请查收!》,网址:

③《通选课》,网址:

④《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修养》,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版:《谈性爱问题》、《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⑤《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修养》,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版:《谈情与理》

⑥《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9月第2次印刷:之《性科学》

⑦《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吴阶平著,发表于《道德与文明》1987年03期

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修养》,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版:《谈美感教育》

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谈修养》,朱光潜著,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版:《谈性爱问题》

阅读全文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