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现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与竞争格局
2025-02-19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1、国内汽车行业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后也进入了降速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既有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1)“十三五”汽车产业发展成就
1)产销规模全球第一,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
2020 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2,522.5 万辆和 2,531.1 万辆,占全球汽车产销总量的 32.5%,连续十二年稳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与千人保有量稳步增长,截至 2020 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 2.81 亿辆,位居全球首位;千人保有量为 173 辆/人,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相关统计,汽车及相关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从业人员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比、汽车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零售额比均连续多年超过 10%,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 年,全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 81,557.7 亿元,利润总额 5,093.6 亿元。
2)产业链条持续优化,产品品质性能全面提升。
头部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多已具备正向开发的设计匹配、性能开发和测试试验等完整的整车研发能力,并实现了由单一产品到模块化平台的能力转变。零部件供应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在自主研发与海外并购双轮驱动下,零部件企业在汽车电子、动力电池、汽车安全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了产品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工程化能力与生产工艺水平大幅提升,有效地保障了汽车产品质量和性能。同时,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加速融合发展,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具备从“跟跑”到“并跑”的能力,并继续朝着“领跑”的方向努力迈进。
3)自主品牌稳定发展,头部企业培育高端品牌。
在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凭借对市场的深入理解和对机会的把握,紧跟技术变革和用户需求变化新趋势,取得积极进展,而造车新势力的加入也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不断提升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支持下,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提升产品和品牌形象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自主高端品牌开始直面合资品牌竞争,并获得消费者青睐。同时,头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陆续推出了全新产品和技术品牌,形成技术、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全面升级的战略格局。
4)新能源汽车长足发展,成为潜在经济增长点。
在政策扶持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36.7 万辆,年销量连续六年居全球首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立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攻克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技术指标基本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主流车型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大幅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 168.1 万台,同比增长超过 37.9%。
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电力驱动、智能网联、低碳出行等先进技术相互赋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和产业整体增长、促进转型的重要力量。
5)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智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智能汽车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传统汽车企业迅速拥抱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企业开展跨界合作,骨干企业在 AI、5G 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已有一定积淀,陆续发布中高级别智能汽车技术和产品规划。
同时,互联网、通信产业的华为、百度等领军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关键技术方面,传感器、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技术取得了一定突破;5G、AI、物联网、卫星通信等相关领域技术在智能汽车上得到一定程度应用。市场发展方面,L1 和 L2 级产品不断上市,L3 及以上级产品处于研发和小规模测试阶段。
测试示范方面,全国已经形成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等十余个国家级示范区和大量地方示范测试区。为顺应趋势,凝聚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从战略层面引导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生态。
6)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我国持续推进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截至 2020 年,我国已经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领域外商投资限制和传统商用车领域的外商投资股比限制。我国还通过颁布《外商投资法》明确了外资企业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国民待遇”。
2018 年 7 月,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税率大幅下调,进口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整车出口保持增长态势,海外市场日趋多元化。
(2)“十四五”发展环境
1)市场降速调整或将持续,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2018 年以来汽车市场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已经进入降速调整的新阶段。2021年,面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年汽车产销呈现稳中有增发展态势。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2,608.2万辆和 2,62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4%和 3.8%,结束了 2018 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局面。
在汽车产销重回增长的同时,市场结构优化升级也呈现新亮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产品品质和市场认可度全面提升;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呈明显增长,市占率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提升明显;汽车出口同比呈现快速增长,出口量首次超过 200万辆。我国汽车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发展动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我国工业的稳定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2 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扰乱了我国汽车产业复苏的步伐。但 5 月开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经济景气水平呈现显著改善,尤其 5 月下旬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促销费、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多种促汽车消费的配套政策,提振了汽车消费。
2022 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 2,702.1万辆和 2,686.4 万辆,累计同比分别增长 3.4%和 2.1%。2023 年我国汽车行业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016.1 万辆和 3,009.4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1.6%和 12%。
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612.4 万辆和 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9.6%和 10.6%;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403.7 万辆和 403.1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26.8%和 22.1%。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 3,000 万辆,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产销回归 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产销再次刷新纪录,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和 37.9%,市场占有率达到 31.6%,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 16.3%,其中,商用车出口 77 万辆,同比增长 32.2%,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中国品牌汽车依托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科技创新,紧抓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契机,不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持续打造出丰富多元的汽车产品,越来越多中国品牌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国际主流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品牌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市场低速甚至波动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虽然短期内汽车产销量仍然以震荡调整为主,但是中国汽车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世界级的消费市场,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结合汽车市场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汽车仍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大社会变革中继续起到支柱作用。
2)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产业融合颠覆传统形态。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激化和企业间发展差距拉大,汽车企业间兼并重组与战略合作将更趋常态化,汽车产业将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弱肉强食”的发展趋势。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企业数量将迅速减少,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一些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造车新势力更加艰难。跨国公司或将调整中国布局,价格和产品档次下探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生存压力,但也会有部分外资企业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在融合创新中孕育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首先,面对竞争压力,头部汽车企业探索品牌多元化的增长模式、寻求转型发展。过去通过拿资质、建产能、布网络的以“实现自身增长”为核心的产业要素布局方式将被颠覆,而通过精准创新、定制生产、体验营销、在线服务的以“为用户提供价值”为核心的要素布局将更加成熟。
3)产业发展动力转换,技术成为竞争关键要素。
汽车产业本身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汽车产业降速调整相叠加的大背景下,技术将在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占据更大比重。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受宏观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各类资源要素(土地、人力、物流等)成本上升,依靠加大投入、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附加值,才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从消费需求角度看,消费升级正在推动产品高端化发展,需要企业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产品结构,才能有效应对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进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主体、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传统汽车产业链、技术链和价值链被打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4)全面对外开放激化竞争,重构汽车产业格局。
“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确定。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从允许产品进口的“边境开放”向营造一视同仁营商环境的“境内开放”过渡,并正在向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市场施展才能的“境外延伸”阶段演进。在制造产业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生态链将出现再定位,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全球化的产业生态链布局,都将加剧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态势。
跨国品牌企业本土化程度加深,外资技术外溢效果不断加大,同时也会进一步加速产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和一批能支撑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优质零部件企业。随着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壮大,我国在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制修订工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加强,将深度参与全球化治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5)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短期抑制产业链全球化。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2020 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世界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部分国家加严贸易保护和投资审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中美经贸关系继续承压,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
2020 年 1 月,中美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是新冠疫情蔓延为协议的顺利履行和第二阶段协议谈判带来阻碍,贸易摩擦可能从贸易领域延伸到投资、技术、金融、法律等领域。同时,国际经贸规则加快重构,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不可逆转。
WTO 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日益成为全球共识,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变革新阶段,中国积极有为参与全球经贸秩序重塑,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等自贸协定签署,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行业政策与行业前景
(1)汽车行业政策
自“八五”规划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一直处于国家产业支柱型的国家战略层面,“八五”计划主要在于推动部分重点企业开始,“九五”计划在于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加大加快全国汽车产业,“十五”计划在于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并开始关注节能低排的混合动力系统,“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则将重点放至汽车(包含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化,并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十三五”规划已然开展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活动,而目前“十四五”对汽车产业的目标主要为发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并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高技术行业发展车联网技术。
“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汽车产业将成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变化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分析,汽车产业政策主旋律将围绕“重战略、强质量、扩需求”循序开展。“重战略”:全面推动汽车新三化。在新一轮科技驱动下,清洁能源、人工智能、工业互联将交叉发力,共同推动汽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变革。纵观全球,谁能把握住这一战略性历史机遇,谁将掌控未来 20-30 年世界汽车产业的主导话语权,位居金字塔的顶端,收割庞大的产业链利润。
因此,国内汽车产业政策将更加强调汽车新三化的发展推力,以谋求阶段性突破和身位引领。作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国内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句表述实质上是战略定调,进一步演化出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三大战略性政策主线。“强质量”:强调的是质量提升,以安全为底线,以质量为重心,国内汽车产业政策将进一步强调“内核”的竞争力。
强质量是由深化放管服总体部署所决定。所谓放管服,其内涵并非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是要放出活力、管出质量、服出实惠,即,降低进入门槛,重点管理企业的产品质量,要对优质企业做好服务进一步促其发展。“扩需求”:质量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落脚点,仍然是促进需求释放。本质上讲,无论汽车产业的生态如何重构,产业分工如何调整,产业链和产业价值如何变化组合,其主体经济产出仍然依赖于规模效应,保消费稳定、促需求增长仍然是最直接的目的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内循环方面,瞄准三四五线城市的汽车下乡将成为常态化现象,各地方政府将围绕促进汽车消费出台一系列政策。外循环方面,新车海外扩张仍将处于探索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汽车零部件或凭借已经建立的产业链优势(规模、完整度等)先于整车参与全球经济重建,动力电池、电机等新兴零部件有较大可能借船出海,建立新车海外扩张的桥头堡。从整个汽车产业政策走向来看,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紧紧贴合国情发展并较早开展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研发活动,两者的起步时间在国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2)行业前景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着由于宏观经济发展增速下降以及相关行业政策变化所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但整体来看中国仍然处于汽车快速普及期,与汽车先导国家相比,偏低的保有率水平和迅速提升的购买能力将成为行业持续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参考 IHS Markit 预测,“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速预计为 2.8%,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将接近 3,000 万辆规模。
而从消费结构上看,汽车市场由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置换及改善需求成为主要特征,预计到2025 年换购对新车销量的贡献率将提升至 66%。同时,消费升级和消费人群年轻化趋势明显,高端产品需求有所增加,以 90 后和 00 后为代表的消费新生代逐步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预计到 2025 年,新购车人群中 90 后将占 54%,00 后占 11%。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驾乘体验,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人生,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型产品接受度更高,设计定制化、功能智能化、开发平台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这“新四化”开始成为公认的未来趋势,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而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体量,接近十亿的潜在消费群体,消费者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积极拥抱态度,完整高效的供应链和蔚然成形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正在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革命的主战场。
3、行业竞争格局
(1)汽车先导国家意图保持领先,国际竞争形势复杂。
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是全球汽车产业共识,随着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生态的形成与发展,欧美日等老牌汽车工业强国先发优势和传统汽车技术储备优势有所弱化。为在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生态构建中保持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欧美日等国也积极布局,从国家战略、法规、政策等层面优化环境,引导本国汽车产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欧洲多国加大电动汽车研发、普及的财税支持力度,电动汽车销量显著增长,燃料电池等先进技术发展步伐加快;美国、日本、德国等纷纷修订汽车及道路交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为智能汽车普及和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发展扫除制度障碍。个别发达国家甚至直接采取制裁措施,通过扼制后发国家先进技术研发,打击后发国家汽车及相关产业运行,来维护本国利益。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企业在燃料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加快谋划,但企业间合作项目少、合作程度浅,导致总体上表现为新兴领域发展的碎片化、盲目化。如果我国不能尽快形成共识,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可能陷入不利局面。
(2)大量品牌或将消亡,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经过过去三十年的高速成长以及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关注,中国市场如今积累了上百个汽车品牌,其中不少品牌的产销量远低于合理的规模水平,这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续的。如今淘汰赛已然开启,企业的容错空间大幅缩小,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断崖式下跌。市场大浪淘沙,滥竽充数的“裸泳者”必将出局,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以及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厂商才能“适者生存”。
(3)部分中端国际品牌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
头部中国品牌车企已经在造型、综合性能、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加之其在电动化、网联化等领域的提前布局,持续扩张市场份额,同时显著缩小以至追平中端国际品牌的溢价水平。弱势的国际品牌正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丢失市场份额,已有部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但国际品牌在豪华车市场的优势仍将延续。
(4)新能源市场自主品牌持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
当前,自主品牌产品不断迭代,持续保持绝对领先优势。头部新势力产品也是得到了市场认可,在经历一轮淘汰赛后,优质品牌的新品陆续上市,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在渗透率方面,自主品牌明显高于合资品牌。新能源市场开始爆发至今,自主品牌始终为增长主力,反观传统燃油车时代霸榜的合资品牌,则成为了追赶者。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猜你喜欢

鼓刹和碟刹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为什么很多人不待见鼓刹?


2017全球汽车品牌价值排行榜前十名_汽车品牌价值排行榜


科二倒库


面包车五万左右的买哪种好?


行动|河南严查“黑膜面包车” 高速交警夜间连查数辆


深圳新能源车怎么查违章记录


外地人怎么上北京牌照摩托车


道奇公羊1500长角号V8版五座皮卡售价


合资7座SUV不到24万,还买什么比亚迪?


位老牌明星移居国外的现况:入美籍、嫁老外、开豪车,滋润无比


列车上可以充电?列车用电是怎么来的


东风汽车公司


成灌快铁暂时无法恢复犀浦站同台换乘,原因如下


稀有帕加尼 Huayra R 超级跑车 它是赛道猛兽也是富豪的宠玩


犀浦到成都东站地铁需要多久?,成都东到犀浦坐地铁要多久


山地、公路自行车选购推荐指南


“梦幻客机”的心脏 波音787的遄达1000发动机设计特点| 陈光谈航发187


佛山交通违章查询


欧洲卡车模拟器2


富二代专属跑车俱乐部,宝马都没资格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