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海鲜近期少吃,引发中毒、致命!另有带毒的小海鲜,让上海30万人染病
2025-02-28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为什么小小的海虹
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
为什么现在吃海虹易中毒?
海虹,也被称为贻贝、青口贝等,煮熟加工的干品被称为“淡菜”。作为一种生活在海滨岩石上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海虹外壳呈黑褐色,在我国山东、辽宁、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均有养殖。
之所以食用海虹容易引起中毒,主要是因为海虹等一些贝类生物食用了有毒物质,然后在体内蓄积毒素造成的。
本月初,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对山海关区海域内海虹(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预警监测显示,3月31日检测2批次样品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分别为2186.7MU/100g、2220MU/100g,已超过正常值的4.47倍、4.55倍。为预防海虹中毒现象,在生产销售端,当地已开始严禁捕捞、外运和销售海虹,禁止餐饮经营者加工销售海虹。
通过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展规律发现,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这也是每年到了此时,“海虹中毒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
2017年6月9日,福建漳州市漳浦县36名村民因海虹中毒被紧急送医救治。
2019年4月27日至29日,河北省昌黎县也陆续出现9例食用海虹中毒患者。海虹中毒后,初期症状为口唇、手脚麻木,后期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四肢无力、伴有昏迷。
2019年5月7日,唐山一男子食用海虹后死亡。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报告,报告中显示,唐山两男子因食用贝类海虹及花蛤后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一男子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毒海虹的毒性有多大?
需要明确的是,吃普通的海虹并不会导致中毒。海虹有毒,主要是由于海虹食用了一种具有毒性的赤潮(含有麻痹型贝毒)之后,毒素在其体内蓄积所导致的。
这类毒素比较特别,它们极耐高温,家中普通的加热方式并不能降解毒素;就算是吃了已经烹调过的海虹,也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
毒海虹中含有的麻痹性毒素毒性很强,和河豚毒素、织纹螺类似。这种毒素不光可能在海虹中出现,在扇贝、牡蛎等贝类食物中同样可能出现。人食用后,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这种毒死会导致人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就能使人死亡。
如何预防海虹中毒?
1、“中毒”高发时期,尽量不要食用
此类中毒事件有明确的“时间聚集性”,一般在春季达到高峰,夏季和秋季会有所降低,在冬季开始回升。所以,春、冬两季最好不食贝类食品,避免增加中毒风险。
2、实在想吃,购买要留神
目前,正处在“海虹中毒事件”高发期,购买海虹等贝类水产品时,应尽量避免挑选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海鲜(如产地为上文提到的秦皇岛山海关区、唐山市等)。同时消费者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贝类。其他时期则要到信誉良好、有检测证书的商家、正规商超处购买。
3、食用之前要去掉内脏
被麻痹性毒素侵袭的贝类食品,从外观看起来和普通贝类食品并无太大差别,所以在食用过程中要做好预防。
在贝类生物的所有组织器官中,麻痹性贝毒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含量较多。所以,食用前要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严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边,减少毒素,降低中毒风险。
4、吃肉可以,不建议喝汤
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逐步溶解到汤汁中,所以不建议喝汤。并且,贝类等海鲜食品本属于高嘌呤食品,一般汤中的嘌呤物质含量较高,食用会升高体内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症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因此也不建议饮用。
食用海鲜时还要注意哪些?
1、处理海鲜要注意
如果皮肤上有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不要接触海水以及海水中的海鲜等生物,处理海鲜食品时,尽量戴上手套。
2、一定要完全加热
海鲜,不能生吃,其中包括生鱼片,制作生鱼片的过程中,鱼肉很容易被鱼鳍和鱼皮上的创伤弧菌所污染,食用同样存在感染风险。高温烹调可以杀灭海鲜中存在的寄生虫和病菌等有害物质,降低食物中毒风险。
3、生熟分开
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饪工具(案板、刀具等)的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小编查询资料发现,3月初,网络上也有传言,辽宁大连和丹东地区,因食用海产品引起甲肝流行病大暴发。
甲肝暴发?
随后,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回应,只是散发状态,不会暴发。
很多微信群流传着一张“大连和丹东地区甲肝流行病爆发”的通知。
就是说,这种急性传染病,确实在辽宁出现了。
啥是甲肝?
大家这才想起,哦,原来是乙肝前面的那个甲。
别哦完就算了。
甲肝病毒,就潜伏在我们常吃的小海鲜里,曾经造成上海30万人感染。
一旦染上,也是要隔离的!
这次的新闻主角辽宁省,是甲肝疫情高发地之一,年年都有。
为啥?沿海呗。
辽宁有近半数的沿海城市,当地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的习惯——
很爱生吃贝类小海鲜,比如毛蚶、血蚶等,带着血水吃才够鲜。
这个吃法,成了辽宁甲肝发病的主要原因。
也直接影响甲肝高发期——
2~3月,春节前后,大家买的海鲜比较多。
7~8月,夏季烧烤,海鲜吃得多。
尤其是贝类海鲜,甲肝病毒极易在其中蓄积。
比如毛蚶,可蓄积甲肝病毒29倍,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个月。
吃了这种带毒的小海鲜,你可能就中招了。
每3~5年,我国甲肝疫情会有流行的小高峰。
不过这种因为吃引起的传染病,传染性有限。
辽宁省,乃至全国甲肝疫情,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甲肝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按规定,每月上报病例数。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传染病专业标准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姚文清介绍——
“
近几年,辽宁省甲肝发病人数为每年2000~3000例,最低的时候不到1000例。
全国的甲肝病例数,不超过2万例。
辽宁省疾控中心通报也表示,今年1~2月,大连、丹东地区甲肝100余例,比前5年同期平均水平高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会暴发。
这得益于我国甲肝疫苗的上市。
2007年,我国把甲肝疫苗纳入了儿童免疫规划。要求满1岁半,就要打甲肝疫苗。
此后,仅辽宁省内,甲肝病例就从每年3~5万,逐年骤降。
说起甲肝,上海人可是心有余悸。年轻人有不晓得的,但长辈一定忘不了。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3个月,30万人感染。
来势之猛,发病之集中,覆盖面之广,为国内外医学史上所罕见。
当年,这场传染病,来得莫名其妙,谁也没想到,源头竟然就是最爱吃的毛蚶。
上海人爱毛蚶,爱到骨子里。开水烫一烫,带着血水吃;有人直接凉白开一冲,挖开就吃,“非常鲜!”
为什么当年的毛蚶,能引起这么大范围的甲肝传播?
因为来路“不正经”。
1987年,上海经济飞速发展,港口吞吐量大增。带动了内河航运量,导致河道拥挤。
为改善这个情况,上海决定全面疏通长江口和黄埔江主航道。
挖到江苏启东县江段时,忽然挖出大量的毛蚶。
就是这个蚶蚶
多到什么程度呢?
简直是一个毛蚶矿!挖出一勺江底淤泥,80%以上都是毛蚶……
又新鲜、又便宜,上海人民的眼睛直放光!
后来,有生意头脑的启东人,将毛蚶卖到了上海,十分畅销。
当年的甲肝大流行,在上海也是突发公共事件
之前上海人吃的,是养殖场养的毛蚶。那次江苏启东县发现的,是野生毛蚶。
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毛蚶集粪便污染水域和粪水运输于一身,吸附了大量的甲肝病毒。
当时有专家分析,这个“野生毛蚶矿”,其自然形成过程至少要在20年之上。
20年,得累计了多少毒啊!
更何况,毛蚶对病毒有富集作用,所以哪怕只吃了一点儿,都可能会感染。
那年1月中旬起,甲肝病例从每天十几例,到每天1万例,只用了10几天的时间。
最多的一天,新发病人数,甚至超过了19000例。
张文宏主任所在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在那次事件中,是主战场之一。
医院开设了“毛蚶门诊”,人满为患,大多身体发热、呕吐、乏力,少部分人脸色发黄。
甚至建起了方舱医院。由于医院床位不够用,由工厂仓库改建的临时隔离病房。
华山医院的“毛蚶门诊”,医生在检查患者有无黄疸
哪怕没吃过毛蚶的人,也被传染了。
甲肝病人上吐下泻,排泄物都能致病。
当时上海卫生条件差,甲肝病人手没洗干净,接触了其他地方,又被别人碰到,就这么传染上了。
比如,家人、同一个弄堂里的人,往往就是感染一串。
所以,必须隔离!
当时的“方舱医院”
很快,上海市政府决定,上海市场严禁销售毛蚶。直到今天,上海市仍禁售毛蚶。
2018年,上海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通告》——
禁止生产经营毛蚶、泥蚶、魁蚶等蚶类。
当年,传染病专家接受采访,呼吁消除对上海人的“歧视”
不光是毛蚶,贝类都有危险。
甲肝病毒极易在贝类中蓄积。
我国沿海地区,都爱生吃贝类小海鲜,严格来算,都是甲肝“危险区”,比如江浙两地、福建、广东、海南。
上海人爱吃毛蚶,广东人爱吃血蚶。
潮汕人的生腌血蚶,是味蕾的享受,但也同样危险。
综上所述,
正值“小海鲜”上市
对于“海虹中毒”
不必过度恐慌,
春冬季尽量不要食用,
在购买和食用时多“留神”。
请转发扩散
提醒亲友
别躲过了疫情,却栽在了甲肝
来源:健康触点、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山海关区政府官网、科普中国、浙江省卫健委
传播更远点“在看”

猜你喜欢

不只是一场比赛 “铁马” 跑出城市新活力


彩椒、菜椒、辣椒、青椒、甜椒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区别?


爱吃的人,会这么安排:三天两夜的扬州旅行(早茶+淮扬菜+精酿)


丽江美食街是哪条街


合集!青岛各区市游玩线路来了!安排起来~


蒜蓉螃蟹的家常做法,很好吃的一道美食,简单美味,想吃就做


贵阳美食地图:解锁最具烟火气的市井小吃街


青岛海鲜大排档入住黄山了!9月9日试营业所有海鲜菜品指定啤酒免费吃一个月,是一个月哦!


韩国小姐姐追星至成都,感受到天府之国的魅力,彻底爱上川味火锅


达美乐“剑指”千店,必胜客们会慌吗?


干白萝卜丝炒肉丝的做法


帝王蟹的做法 清蒸帝王蟹怎么做


啤酒卤蛋做法 如何做啤酒卤蛋


荔枝肉是哪儿的菜 荔枝肉是什么地方的菜


老北京门钉肉饼来历 老北京门钉肉饼怎么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