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点
2025-03-25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曲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点】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曲波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价值、社会、历史、审美四重属性。有鉴于此,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精神品格,使其更富人文属性和历史底蕴。第二,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第三,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
摘编自《光明日报》
【焦宝:学术期刊助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吉林大学文学院焦宝表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应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促进学术创新、遏制学术不端方面的重要作用。应把握两大着力点。一是助推原创性成果产生。学术期刊助推原创性成果产生,就要与学术界融合发展。首先,要熟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能够将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学术成果挑选出来加以传播。其次,要与学术界积极互动,将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及时向学术界反馈,使自身成为学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帮助学者更好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更好推进学术创新。二是扶持创新型人才成长。扶持创新型人才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学术期刊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学术期刊要有辨别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学术期刊应与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熟悉各个方面的学者,充分了解同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其次,学术期刊要破除门第观念。不以作者单位、职称、学历、荣誉称号等设置门槛,真正做到以学术为本,给所有学者展现创新能力、发表原创性成果的平等机会。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汀:“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汀认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要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二是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一致。三是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四是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导青年多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才。五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青年学子只有在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中锤炼坚强的意志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六是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时代青年。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贵勇:完善家长教育体系需政府与父母共同努力】
张贵勇指出,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厚积薄发,后劲十足,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越俎代庖亦不拔苗助长,能着眼于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遵循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原则,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给孩子以自由和空间,让其潜移默化之中学会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拥有良善之心、鸿鹄之志、砥砺之行。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父母更要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做足教育功课,有意识地检视自我、提升自我,以开放的、积极的心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做懂教育、懂儿童的父母,而不是没有定力,盲目跟风。父母的教育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孩子未来的恐惧,更深一层是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不足,即不认为老老实实陪伴孩子成长,不相信按部就班求学能让孩子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其实,从那些优秀学子身上,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能看到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对教育规律的坚守、对他们的充分信任和始终如一的亲密关系。目前,我国的家长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针对父母的教育研究缺失,很多父母在思想上、教育上并不成熟,教育方法亟待改进。对此,固然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不断完善公共家庭教育体系,但更需要家长有做好父母的意愿与行动,能找到家庭教育的门道与真经。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罗立彬:网络时代中国文化贸易的优势进一步强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罗立彬表示,中国具备独特优势,可通过文化贸易来传播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而网络时代强化了中国优势。网络时代中国文化贸易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一是互联网使文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以来维持文化产业高于国民经济增速的主要力量是与网络和数字技术有关的文化产品。网络时代中国国内文化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利于中国文化产品在服务国内过程中形成国际竞争力。二是网络新兴文化业态迸发出极强国际竞争力,对文化产业其他部分起到支撑作用。如中国网络文学已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英语世界有上百家译介中国网络文学的网络社区,规模最大的武侠世界网站浏览量已升至全球排名前1000位,日均访问量接近1500万次,用户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三是互联网使更多文化产品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支撑中国形成国际竞争力。网络统一了很多类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原本低效率的舞台艺术、公共文化服务性质的博物馆和图书馆、甚至文化遗产,现在都可以用新技术进行数字化呈现并在网络空间传播,具备了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征,使中国本土市场巨大和文化特征明显的优势在这些领域也能发挥。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红途·宝山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送进爱心寒托班 在孩子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留学教育机构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研究


商务管理(专科,学制三年)


广州市越秀区卓越教育培训中心有限公司


临床医学、智能制造……重庆大学新增4个本科专业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原理PPT精品文档


家庭投资理财小常识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市基础教研室召开年度工作会议 共绘教育发展新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