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学科教法与学法的实验研究
2025-03-09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学科教法与学法的实验研究
长沙市周南中学课题组执笔:夏育华
一、课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有何影响?我们认为,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引起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会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则,传统教育注重文化的传承,而现代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充分应用为现代教育的这一目的达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式战略发展,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及中共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近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正从单纯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变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同时,广大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从单纯的改变教育技术和手段转变到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以更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仍然较低,但是,时代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迎头赶上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校作为首批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理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已经取得的经验扩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注重实效、全面推进,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切实发挥好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实验假设:
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育优化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设想,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学科教法与学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为学习者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更大的时空范围,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及人机与人技之间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从而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依据:
1)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
2)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教学条件为中介的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统一的原则、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统一的原则、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统一的原则及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3、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4、系统科学理论依据:
系统科学理论包含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教育系统论是基础,它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等,它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控制论是研究教育系统中运用信息反馈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行为,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信息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
四、实验变量及对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2)因变量:学科教学方法和学科的学习方法得到充实、创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质提高。
3)控制变量:凡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包括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课时数与学生人数的稳定性,检测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等。
2、实验对象:
各实验学科以及实验班级的学生。
五、实验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以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它包括硬件——技术设备,软件——与硬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潜件——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等,重视教师组织、指导与促进者的作用,并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与创新信息能力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出发点,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1、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学科教育资源。
信息化社会为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但是扑面而来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必须经过筛选过滤才能避免负面影响。尤其是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需要不同的信息资源,因而优化整合势在必行。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新型学科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现代化教育需要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是教育新技术赋予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使命。为尽快培养出一大批能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优秀人才,必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无论是课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交互式网络教学,都应深入研究其教法与学法,提高教学效率。
3、普及信息教育技术,培训一批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的骨干教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该决定要求“加大信息技术等课程师资的培训力度,应用优秀的教学软件,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跨世纪园丁工程”等教师培训计划为实验完成本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学校计划两年时间内完成对所有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对购买计算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老师实施奖励与评优表彰。
六、实验目标:
1、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验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效果的相关性。
2、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学科教育资源的一般规律具体操作方法。
3、寻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新形式、新内容。
4、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先进教育思想观念,善于科研探索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5、取得一定影响的一定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包括论文、各学科典型课例、问卷调查报告、学生成绩分析、实验研究报告等,力争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教研教改示范基地。
七、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统计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注重资料的积累,整理与分析,以理论研究、思辨与实践数理统计相结合检测实验结果。
2、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
①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课题研究方案等事宜。
②起草《课题实验方案》。
③全校动员、经过报名、筛选最后组织校课题组。
④召开教师课题方案论证会。
⑤完成校园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室、信息资源中心等硬、软件的配置。
⑥进行教师信息技术的技能培训及相关奖励措施的制订。
2)实施阶段(2001年-2003年)
每期举行1次校际课题研讨课交流活动,并在全市进行公开课观摩教学活动,搜集关于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源、教学课件、典型课例、教学录像等资料,边实施、边研究、边论证、边学习、边小结,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进步。
3)总结阶段(2004年)
撰写实验研究结题报告,整理各学科研究资料。进一步推广研究成果。
八、检测方法与预期成果:
1、检测方法: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教法的研讨与总结分析。
学生学法的整理与总结分析。
2、预期成果:
主件:①《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②《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副件:①教师教研论文集一本。
②教师课堂教学典型课件100例。
③教育资源软件每学科一盘。
九、组织机构与实验措施:
1、组织机构:
①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黄水宁(校长)
副组长:耿桂荣(书记)毛棒南(副校长)卢鸿鸣(副校长)
②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卢鸿鸣(副校长)
副组长:夏育华(教务处主任)
刘林祥(教务副主任)董茂红(教科室专干)
刘 兵(教科室专干)陈全宝(总务主任)
杨杰(总务副主任)刘炼(教育主任)
廖万忠(教育副主任)李 军(教育副主任)
成 员:教科室、教务处、教育处、各学科教研组中从事课题研究
的人员。
2、实验措施:
1)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实施提供所需管理、组织及物质保障,营造有利于教育科研进行的人文环境与精神氛围。
2)课题实施小组科学规划、统一步调、制订管理方案和奖励措施,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并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3)该课题实验所需经费大约10万元(不包括硬件购置),由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解决。
2001年6月26日

猜你喜欢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废止有关收容教育法律规定和制度的决定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介绍


什么是启蒙主义文学


广州银行海珠中心支行党总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案


儿童节跳绳的女孩简笔画画法


中外教育理念的核心差异


2025年上海中招报名开始,你准备好了吗?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docx


语文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请抓紧时间搞定!深圳少儿医保申报系统即将暂时关闭!


史记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史记是不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


雷雨一课是按照什么的顺序来写的 雷雨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的顺序描写的


寒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寒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了什么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