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码科技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2025-03-20 本站作者 【 字体: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二)对中国科技发展滞后的一点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

李约瑟为何由一个生物化学家转变为一个特别关注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学家?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937年三个中国留学生来到了剑桥,李从这三个中国学生身上看到一个勤奋、智慧和谦让的民族的影子,由此,产生了他的第一问:“为什么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不是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欧洲?”这一问成了促使李约瑟历尽半个世纪潜心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动力,1942年他撇下 他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来到了生疏的中国,在对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第二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和利用自然知识上比西方更有效?”

这两问从此逐步被公认为“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之谜”,成为中外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成为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因为中国一直被光荣的历史回忆和现实落后的屈辱所困扰,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试图从痛苦的历史反省中认识历史,寻求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绝不在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比西方人低,而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中国人就个人从事研究的禀赋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它可以取得任何成就。”(引自怀特海著《科学与近代世界》)

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作过诸多贡献,尽管有争议。但在近代,特别是自清代以后,在“闭关自守”的政策下,科学技术日渐衰落,尽管在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曾占世界的28.7%,1830年中国的工业产量等于英国的3倍,但这只是落日余晖,强弩之末,而此时欧洲正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迪下,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进步,验证了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经济、技术、文化及社会大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而在思想禁锢,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极低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聪明才智很难得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也难以得到发展。

经济学家罗森堡在《西方致富之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中认为:“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论,直到15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欧洲,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原因在于西欧在中世纪后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首先取决于制度安排,但也取决于制度及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适配性。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深层的信念结构,这些信念结构是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力量强弱的根源,在看到我们的体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正面因素时,同时也应正视其负面因素,我们必须在自我批判中前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道”本“器”末,贬低科学技术的作用,所以没有形成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物质文化。在创新和守旧的抉择中趋于守旧,奉行“中庸之道”,“天不变道亦不变”,缺乏创新精神。在教育中抑制个性,泯灭个性,缺乏自主精神,认为从商言利者是背离正道的人。“抑商贱术”的社会传统制约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育,延缓了XX年封建社会的变革,所以杨振宁认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三个世纪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缺乏创新文化的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很难有大作为的缘由。

共12页,当前第6页6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瞻(zhān) 赡养(shàn) 太监(jiàn) 鉴(jiàn)别

b.舵手(tuó) 舰艇(jiàn) 凌辱(líng) 棱角(líng)

c.萌芽(méng) 盟誓(méng) 华裔(yì) 依恋(yī)

d.派遣(qiǎn) 谴责(qiǎn) 丝绸(chóu) 稠密(chóu)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部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奇技淫巧的人情世态。

b.对社会上的一些高谈阔论,我们要有识别能力。

c.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是好势头。

d.勤劳、勇敢、智慧,这些民族的美德,我们要永远发扬光大。

3.课文中一些地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演讲经常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演讲的效果。请在下文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句子,使前后文意贯通,构成排比句。

生命是一部教科书。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

, ;

, 。在生活这部书的引导、启示下,我不断地成长、成熟。感谢生活!

共12页,当前第1页1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富有的是精神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

谢冕

热烈祝贺你们来到北大。你们将在这里度过20世纪仅剩的最后几年。在这几年中,你们无疑将接受本世纪全部伟大的精神财富,以及这一世纪无边无际的民族忧患的洗礼。你们将以此为营养,充实并塑造自己,并以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迎接21世纪的第一线曙光。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们要珍惜这百年不遇的机会。

发生在距今99年前的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京师大学堂却奇迹般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那次失败的变法仅存的成果。你们正是在这个流产的变法失败1XX年、也是京师大学堂成立1XX年的前夕来到这里的。当你们来到这到处都在建筑和整修的学校时,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一下子也都拥到了你们的面前,我设想此时此刻的你们,一定是在巨大的欢欣之中感到了某种沉重。

你们是未来世纪中国的建设者。你们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做出平凡的或是杰出的贡献,你们中有的人可能还会成为未来世纪非常出色的人物。但不论如何,1997年9月的今天,对于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决定自己一生命运的、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因为你们的名字和这所伟大的学校产生了联系。中国有12亿人,你们的同龄人也应该以千万为单位来计算,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幸能把自己的名字与这所学校联系起来。同学们,请以负重感来代替你们高考胜利的欢欣吧!

你们从各地来到北大,从现在开始,你们已结束了中学学习的阶段,开始了大学学习的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时刻。虽然都是学习,中学只是普通教育,大学则是专业教育,这才是真正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将来为社会服务的许多本事,是在这个阶段学到的。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在欢迎本系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迎新会上,也发表过一个讲话。那时我讲北大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讲,还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做人的问题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就是在人的质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

北大这所学校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如李大钊,他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他呼唤并参与了中国青春的创造;又如鲁迅——北大校徽的设计者,他在这里的身份只是讲师,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伟人。不论是李大钊,还是鲁迅,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

一个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决定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习。学习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综合起来,才有了创造。但是第一步是积累。积累说白了,就是抓紧时间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让自己的大脑活跃起来。用前人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先学习前人,而后发展前人,而后才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

但无论怎么说,首先是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我的经验是,不要抱怨,更不要拒绝老师提供的那一串长长的书单,那里边有的道理,你们现在并不理解,但是要接受它,按照那个参考书目或必读书目,一本一本地读,古今中外都读,分门别类地读。有的书要反复读,细读;有的书可以走马观花,快读;但是一定要读。这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共12页,当前第2页12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417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