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码科技

比照片更贵的是技艺,比技艺更贵的是人

2025-02-19 本站作者 【 字体:

我叫马楠,是如故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如故诞生以来,一路伴随着各种问号,好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开个照相馆,拍一次就给一张照片,那么贵,最要命的是还不给修图,这要么是个阴谋,要么是个玩笑。我之前忙于工作,无暇详说,最重要的,是我不善文字,每次想说,又组织不出漂亮的语言。不过心里确实有很多话想掏出来说说,这篇长信算是一次可能未必成功的尝试,长夜漫漫,就让我用蹩脚的文字来讲讲如故的故事吧。

说到“如故”,我想先从我的宗教信仰讲起。

可能一提起宗教信仰会吓跑很多人或者让人觉得刻板无趣,但还是最好从这里说起。

如果不是因为了解了包括佛陀本人在内的很多伟大上师的思想和事迹,我想我没有理由和勇气来创立“如故”这样一个看似不合时宜的品牌。

邱阳创巴仁波切——第一位把藏传佛教带到西方的伟大上师,被人称作“疯狂智者”和“现代济公”,他曾说过:“现在是这个地球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即刻开始行动,将没有人会帮助她。”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很震撼的。

是的,在这个时代人们太过于关注自我,陶醉于抱怨我们的不幸、分享我们的快乐。虽然被太多“环保”、“可持续发展”、“慈善”的广告牌环绕,但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球。

而“即刻行动”又代表着什么?我理解第一是不要拖延,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去行动。

我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叫做电影摄影创作,现在的职业是摄影师,英文叫Cinematographer.

这些年电影没怎么拍,大部分时间拍摄一些电视广告和MV。我拍过的产品包括宝马、大众、凯迪拉克等汽车品牌,爸爸去哪、我是歌手这些火爆节目的广告片花,也拍摄过国内绝大部分的艺人和明星。这些工作经历帮我建立了一些自信心,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仔细想想,除了其中一两个公益广告以外,我的工作应该不曾给过这个世界什么帮助。

第二个段落,我想从我的女儿说起,虽然晒娃档也同样遭人嫌弃。

2014年女儿出生的前夕,我在云南拍摄昆明市的形象宣传短片,杨丽萍老师的云南映像舞台剧是宣传片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剧团安排我们观看了演出,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那些原生态演员实在是让人震撼。看完演出,杨老师招待我和导演吃饭,席间,杨老师感慨说道:现在山里的年轻人都穿起牛仔裤用手机上网,没有人再跳这种舞了。我当时问:那是不是等我女儿长大就看不到这样的表演了?杨老师说:是的。

2010年我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硕士毕业,毕业聚餐我喝大了,被送进医院抢救到凌晨四点。醒来后据同学描述我喝醉后状况很可怕,席间甚至公开抱怨系领导,对于系里准备停掉【感光材料】这门传统课程而大放厥词。酒醒后不由一身冷汗,犹如蛤蟆照镜惊出一身寒油。酒品人品先暂放一边,但打心眼里说,【感光材料】是我在7年学府生涯里最实在的一门课,学懂了这门课,出门才敢说我学过摄影,也是这门课,在技术上拉开了专业和业余之间的距离。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在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第一次观看自己亲手拍摄的35mm胶片作业。拷贝装上放映机,两个星期等待胶片冲印的惴惴不安,化解在黑暗中巨大屏幕反射出来的明亮光线之中。那些怀疑自己可能因大胆而丢失了的细节,最终全部呈现在银幕上,妥帖丰满。那一刻于是如此神圣,我突然意识到底片不只是一个冰冷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它默默得对现实和光线做出了优化,超越想象,我对底片心存感恩。

追求性价比的数码大潮比想象中来的更加凶猛,柯达公司于2013年倒闭,只剩下一些零碎的生产线。北京电影洗印厂和华柯公司随后也宣布倒闭,意味着电影胶片的时代在中国大陆已经结束。事实证明系领导的决定是具有前瞻性的明智之举,酒醒后的我没有任何理由质疑。但我只是感慨,从今以后供人玩味痴迷的事物,可能又少了一样。我的学弟学妹们,可能再不会有等待自己拍摄结果降临前忐忑不安的心路历程。同样他们可能再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要对一台摄影机或者感光元件心存感激。

第三个段落,从我自己的爱好说起。

我虽然没钱,但一直喜欢收藏,或者说喜欢研究老东西。懂了老东西,就很难喜欢新东西,为什么呢?抛开历史沧桑等情感原因不说,你会惊奇的发现,古人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都不如现在的情况下,造出的产品却比现在的还好。比如明代的两张半桌,可以在今天拼合之后还能保证没有任何缝隙可以插进一根针去;比如唐代的烧色玛瑙,也就是被炒至天价的“至纯天珠”,在高倍放大镜下你可以看到黑白咬色的边缘仍然像刀片一样锐利。这些古物是怎样制作的已经不得而知了,它们也从来不乏仿品,但却鲜少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在现代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什么在器具的制作上还达不到几百上千年前的程度?最终我只能给自己一个答案:那就是“人”。古人在制作这些器具的时候凝聚了更多的专注、时间、虔诚。所以他们把一个看似普通的器物,赋予了生命。而有了生命的器具,就已经从器的层次,达到了道的层面。

比如说烧陶,日本有一件传世国宝,是中国宋代的器物,现名曰“曜变天目”。是建盏中的极品,相传在古代日本可以交换一座城池。目前在博物馆中也是七年才展出一次,其贵重程度可见一斑,但观其样貌,无非黑黑一只碗,其上嵌以无数蓝紫色星辰状斑点。该花色我想大多数人都在路边的瓷器摊上见过,不足为奇。其珍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说是形成几率很低,大概是千万分之一,类似的茶碗传世大约仅有三只。而你现在随便在淘宝上搜索一下这个名字,就会跳出上千个类似产品,有些色彩更加绚丽,价格大都不超过百元。

我觉得如今曜变天目的出现几率不是千万分之一,而是千万分之零。它不是偶然的巧合,一家现代的加工工厂,持续用劣质的手法加工十亿个也不会有那样的精品出现,它是艺人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一次次尝试的必然,它是天赐的礼物。古希腊人习惯于把胜利和成功归功于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是一种美德和智慧。现代人习惯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才智,这见地,就不做评价了吧。

古代的艺人们在追求工艺的极致中,不由自主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捎带脚把自己的人生也一起提升了。而我们这些自认为了不起的现代人在手机屏幕里、社交网络中、盲目的自大和永不停息的忙碌里,又得到了什么呢?

第四个段落,不得不说点干货了——关于一张照片。

“照片”的概念,可以是你手机相册里的一个文件、电脑屏幕上的一个桌面、或者图片社里激光打印的一叠图片。没错,这些都是照片,他们可以是一些压缩过的数据、一些像素点构成的图案、一些油墨凝固的色彩。

但还有另一种照片,它有一个真实的载体—“纸”,这张纸一直躺在你家的老相册里,只有黑白两色,可能已经微微泛黄,却带着一种经久不衰的美感。

这种美感的来源,是因为它的影像是由嵌入纸基中的贵金属银涂层与光线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由于卤化银的涂层有一定厚度,所以它的颜色是由内而外渗出来的,色度看起来稳重扎实;由于它明暗的变化是由银离子的化学反应形成的,所以它的层次和细节格外细腻。

是的,传统工艺的照片就是这样一张纸,平淡无奇,却是个宝藏。

然而在不知不觉中,它却从我们的生活里慢慢消失了。究其原因,是它耗时耗力、成功率低导致成本太高。每张这样的照片需要在放大机上曝光后经过四种不同的药水:显影液、停显液、定影液、海波清除液的约十分钟左右的处理,才进入最后长达20-30分钟的水洗环节。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纯手工操作,并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不能有任何差错。

而这还没有结束,并不是晾干以后就万事大吉了。一些要求比较高的照片还要经过另外一种化学置换液,把照片中的银离子置换成更稳定的离子,以增加照片的保存年限。自然晾干后,再经过一个设备将照片处理平整。

一张传统工艺的照片,不算前期底片的工艺流程,仅仅是从放大机上开始到完成,也需要数小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相纸测试,一张照片常常需要3-4张相纸作为打样。药水的能效也会随着使用不断衰减,需要经常更新。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物料损耗。

目前“如故”使用的所有底片、相纸、药水都是国际顶级品牌的顶级产品,成本很高,但这些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最贵的,比这贵的多的是时间——因为我们对相片高品质的要求,两个熟练暗房师一天只能处理一到两张底片,如果是针对定制的客户,就意味着我们一天的时间只能生产一到两张照片成品。

因为手工操作,永远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照片,即使是一样的条件和同一个人操作,每张照片也仍然会有微弱的差别。这意味着每张传统工艺的照片,都是独一无二的。

对我来说,正是这张“纸”,胶片摄影才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被流传的价值。"如故"有一句slogan叫做:Old-fashioned Miracle in Paper,是的,如故要做的不是别的,就是延续这个纸上的古老奇迹。

第五个段落,底片。

传统银盐工艺照片的获得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底片转印。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比较流行的底片工艺叫“数字中间片”,它的原理是把电脑中的影像打印在一张胶片上,用这样的一张数字胶片再到放大机放大。这样做有诸多优点,比如可以在电脑上修改、增加内容,修饰、调整细节,也就是俗称的P图。

但数字中间片也有一个无法挽回的缺点,就是这个图像本身必须经过扫描、打印的数字环节,然而即使是最顶级的数字扫描和打印设备,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还原底片上的所有细节。换句话说,就是一定会对影像质量有所损失。

所以在这件事上,“如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最原始的做法——不使用数字技术处理底片。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办法却增加了很多难度,这就意味着从前期的拍摄环节开始、到中间的冲洗、晾干、保存的所有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灰尘或一条细细的划痕,任何失误都几乎是致命的,每个环节只有一次机会。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极端和残酷,但这像极了真实的生命过程——一切都没办法重来。

我们选用的大画幅底片是8x10英寸,它到底有多大呢?喜欢摄影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在数码单反机的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全画幅”,全画幅是目前顶级数码设备的一个重要参数,是135相机的最高标准,它的平面尺寸大概是24mmx36mm。而我们使用的8x10底片(190mmx250mm)的面积,大约是“全画幅”面积的54倍。可以大概理解为一个火柴盒和一张A4纸的大小区别。

另外底片的物理分辨率事实上远超过最高科技的数码产品,所以如果借用数码的概念,每张8x10底片的像素都应该是上亿的。好在“大数据时代”刚到来不久,否则过去的胶片制作者们面对这个不怕吹破大天的数字,也会觉得尴尬脸红吧?

第六个段落,关于拍摄。(别着急,后面不长了,只剩十万字而已)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说不出什么高超的拍摄技巧。但可以阐述一下选择传统大画幅摄影的原因。

大画幅传统摄影的优点之前已经说了很多,下面主要讲讲它的缺点。它的笨重就不说了,因为在影棚拍摄中这并不构成太大影响。

其他主要缺点如下:

1.拍摄时不能看到被摄物。

因为取景框被片夹挡住了,只能在旁边观察,拍摄时主要靠猜。像极了三四十年代的导演,只能站在摄影师旁边观看演员,并不知道画面拍到的是什么。

2.毛玻璃里的观察影像上下颠倒。

目前据我所知还没有8x10相机使用的正向转换镜,所以对于构图什么的还是主要靠估计。

3.不能抓拍,只能呆照。

因为拍摄前调好焦点之后,被摄物基本就不能再做位置调整,否则拍摄出来的影像很可能失焦。这就意味着,如果是拍人的话,被拍的人要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很久。在久远前的年代,由于底片的感光度很低曝光时间很长,甚至要在被拍摄者背后藏一个支架拖住后颈。这种被拍的酸爽就可想而知了。

4.一次只能拍摄一张。

每一次拍摄只能放一张底片,决定了你永远不可能连续按两次快门(除非特殊效果)。所以在什么时候按下这次快门,就成了“决定性瞬间”。

所以综上所述,这种反人性的过时设备似乎注定了要被天诛地灭。然而我们恰恰看中了这些缺点。

因为这样刻板的过程让我联想到之前的一段经历:我曾在泰国的寺庙里学习短期禅修,辅导我的僧人是一位年轻师父,上身纹着一条巨大黑龙,长相酷似张震,只是肌肉更加发达也更慈眉善目。他教我的内容是“走路”,一开始他帮我示范,把每一步走路分解成两个步骤:即抬脚和迈步。等我练习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把动作分为三步:抬脚、迈步、落脚。再等熟练以后,把动作分为四个步骤。步骤分的越多,你会发现保持平衡的难度和对力量的消耗也越大,你意识到原来走路这么一件小事原来是这么困难。最后这位纹着黑龙的师父跟我说,他曾用分五个步骤的步行方式行走过上百公里。我只剩一个大大的惊叹。

如果走路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方式的话,拍照和被拍为什么不行呢?

用大画幅相机拍照的人,刚开始一定会犯错误。因为它的操作非常繁琐:做好准备工作后的工作流程大概为:收光圈——关闭快门——装片夹——拉开片夹闸刀——曝光——收起快门闸刀——拆片夹。大概七个步骤,其中稍不留神就会导致拍摄失败。而且由于片夹都是独立的,粗心的人也许还会把已经曝光过的底片二次曝光。所以对于拍摄者来说,这是个极度需要条理和冷静的过程。

对于被拍摄者来说也是一样,毕竟大多数人很少有这样的经历。紧张是肯定的,整个过程需要被拍摄的人不仅要保持好自己的姿势和位置,还要控制好自己的表情,并且因为后期无法修片,对于光线的布置和化妆也会更花时间,很多拍摄过的朋友拍完后都是长出一口气,几乎瘫倒的说:“终于拍完了!”

所以大画幅摄影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场仪式,被拍摄的人像也会自然传达出一种庄严的氛围。而这种气氛,似乎正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

最后一个段落(讲真)-价格

高定价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这是一直让我很难过的事。我们几个合伙人每天都在为了能让定价再低一点而纠结和努力,我希望那些想来拍照的人可以不受金钱条件的制约,因为一张可以和时间赛跑的照片是无价的,它如果可以没有价格,那才是完美。但现实是,这样一张手作的照片无疑需要非常高的制作成本来支撑才能维持品质,而品质直接决定了它的珍贵,于是价格又成了死门槛。这个悖论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可能都无法调和,但实际上,它的价值又确实远远超越了现在的定价,因为比照片更贵的是技艺,比技艺更贵的是人,比人更贵的是时间。

我们会在未来推出一些平价的产品,让更多的人以其他方式来拥有这样的照片。

想到我做出的照片会像一棵树一样矗立在时间长河之中,也许100年,也许200年,感觉今天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有了些意义。

这意义,也是无价的。

影像的获得在今天已经变得空前容易,甚至一部手机就可以提供曾经专业设备才可以获得的“完美影像”,这不得不说是人类科技了不起的飞跃。可事物的两面性导致了这些完美的技术带给现代人的弊端:让我们更加懒惰、邋遢和自以为是。

我们可以闭着眼睛连拍100张照片,里面仍旧可以选出一张很好的;我们也可以一天拍1000张照片,因为只要内存够大,几乎毫无成本;我们还可以通过P图变得苗条肤白眼睛大。我们在这个空前便利的时代似乎无所不能。同时追求着空前统一的审美观和建立在其上的完美主义。我们似乎已经不能接受没有美白皮肤、眼睛变大、脸修得更尖、身材比例拉得更修长的照片。

而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反面——五十年后的某天,你突然发现你还不曾有过一张自己真实样貌的照片,而那经过修饰的“完美”自己却已经过时,你也无法想起自己曾经真实的样子。

如故的意思不是像过去一样,而是像本来一样,不模仿,不追随,不虚伪。这件事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不妨碍有人想去做到。

是的,“这世界是你应得的,你是这世界应得的。”

邱阳创巴的优美词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我想再引用他的著作《觉悟勇士》中的一段诗句作为本文的结尾:

从伟大的宇宙之镜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人类社会于其中彰显呈露。

在那个时候,解脱和迷妄生起。

当恐惧和疑惑朝着原本自由无碍的信心发生的时候,

无量无数的懦夫出现了。

当原本自由的信心被遵循、被引以为荣的时候,

无量无数的勇士出现了。

那些无数的懦夫

把自己隐藏在洞穴和丛林中。

他们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吞食他们的血肉,

他们以禽兽为榜样,

他们激起彼此的恐惧;

因此他们取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点燃了嗔恨的巨火,

他们不断搅动贪欲之河,

他们在惰怠之泥泞中打滚:

饥馑和瘟疫的时代来临了。

在那些献身于本初信心的人之中,

有许许多多的勇士,

有些人走入高山

建筑美轮美奂之水晶城堡。

有些人前往有着美丽湖水和岛屿之地

打造秀美动人的宫殿。

有些人前去宜人的平原

种植大麦、稻米和小麦。

他们从不争吵,

永远慈爱,非常慷慨。

没有鼓励,透过他们自生的不可测度,

他们对本初之帝尊——香巴拉国王永远虔诚。

2016年4月27日 马楠于北京 如故

(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写过最长的一篇文字,勇士的感觉有点出现了。)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560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