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2025-03-16 本站作者 【 字体: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南唐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到愁意之绵长。

拟人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达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如北宋刘颁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夸张 运用夸张,可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比 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事物显得更坏。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的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借代 运用借代,不仅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还能达到含蓄而富于变化的境界。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两句用“布衣”这样的穿着来借代身为平民的自己,从身份上很好地契合了诗作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谴责的社会现实。

双关 运用双关,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如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雨,既写出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诗对诗中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巧妙的描写了出来。

对偶 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闷。

反复 运用反复,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使内容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叠词 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使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更加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的复杂心情,为全词定下了凄楚的感情基调。

设问 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的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互文 互文可紧缩文句,使文句简洁,实现句子前后文章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具有语言的对称美。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下马”和“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2.表现手法

烘托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在文学创作中,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乙两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地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使人仿佛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 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和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自然、活泼、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的情景。诗中没有直接写人,但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片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衬托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衬托手法分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

A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体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B .反衬,即陪衬事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乐景写哀情。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以哀景写豪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入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于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表达作者钟情幽竹,赞美坚贞节操的情感。

以声衬静。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以明衬暗。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暗。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工笔 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李端的《鸣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以"时时误拂弦"的工笔刻画,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白描 本是中国绘画技法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加色彩渲染,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的《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条地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诗人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发思归不得的忧伤之情。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语言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动静结合 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歌中常表现为相反相成、互相转化、对立统一。诗中人、事、景可以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也可以化动为静,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还有化静为动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抑扬结合 对要褒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可分为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出墙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寓褒于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如《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的《西江月》词即运用了此表现手法: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祷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虚实结合 中 国古典诗词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地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可使作品的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琵琶行(并序)》中除了从正面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加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以此来表现其演奏技艺高超之外,还有借侧面描写来衬托琵琶声引人入胜的文字,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及"江州司马青衫"、听众听得人神、陶醉、动情的表现更能突出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626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