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出意外,中国超一半人口将涌入到这4个城市,房价报复性回弹
2025-11-23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人口正在把楼市掰成两半,核心城市在涨,三四线还在跌
未来的涨跌不会齐刷刷,资源更密的四类城市承压更重但韧性更强
这一判断不是凭情绪,而是对过去一年的人流与价格的同步观察

2025年10月,国家统计局数据里,70城房价分化明确,一线核心城市新房价格开始企稳上行,上海同比涨5.7%,杭州同比涨4%
有人据此提出一个大胆推断:未来5到10年,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会继续向四类城市集中,房价将“报复性反弹”
这个比例要谨慎看待,数据尚不充分,但问题摆在眼前,人口真会持续往这些城市靠拢到何种程度,楼市会在哪些点位出现真正的回升
先看一线直辖市的吸力
北京与上海几乎从不缺人,广州和深圳的基本盘也很稳
不是工资单的简单加总,而是整个城市生态在拉人:头部岗位集中,教育与医疗的梯度齐备,产业链密度高,国际通道畅通
招聘会现场,简历厚到翻页吃力;
项目路演里,投资人和创业者排着队

头部机会仍然是这些城市的“磁铁”,政策在调,供应在控,流入趋势一旦持续,价格的底部被不断夯实
从数据上看,2025年11月的统计显示,重庆以3190万常住人口居全国城市首位,上海、北京、成都紧随其后构成人口第一梯队,这个格局在提醒一种事实,人口规模和机会密度是同向变量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在2025年11月的判断是,改善型需求在一线城市更稳定,90到144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高库存的中小城市仍承压
这句话把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说穿了:需求结构变了,不是所有城市、所有户型都能同步回暖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同月强调,10月房价同比跌幅收窄,止跌回稳的基础更牢,四季度是各地去库存和提振住房消费的关键期
需不需要紧张,取决于所在城市的库存与人口流向,而非全国均值
把视线移到长三角的核心圈层
杭州的数字经济让“年轻与机会”不再是形容词,而是街区里的实际感受;

南京和合肥以科教与制造稳根基,宁波的港口与外贸把稳定写进每天的作业单
2025年7月,宁波北仑区流动人口达到674453人,港区昼夜运行,集装箱起落之间是一条条产业链的呼吸
这批城市的共同点是产业扎实、人口持续流入、价格不抢跑,像实心球,滚得不快,但越滚越稳
过去十年的经验也给了参照
2015到2018年,杭州、南京等迎来首轮人口流入与房价上涨,如今产业更成熟,人流更稳定,涨跌更理性
有人说“长三角将撑起全国城市群的半壁江山”,这句话需要数据跟进,但趋势与动能确实在那儿
大湾区的场景更直观
地铁车厢里连着几站都是工作服和电脑包,工厂的灯到深夜还亮着
2025年6月,广州、深圳、东莞常住人口分别为1893.9万、1774.0万、1393.6万,深圳流动人口达到969.5万,居广东首位

春节后的人口迁移更是快
2025年2月,百度迁徙数据里,广州从正月初七到十二蝉联全国热门迁入地第一,广东迁入人口约占全国总量的16%,广深佛莞持续位居热门迁入地前列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在2025年8月的解读是,广东用不到全国2%的土地承载了约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经济体量
产业支撑不是口号,是一条条供应链的协作与分工,是东莞到深圳的零部件配送,是惠州到中山的工艺接力
只要就业机会数量足够大,人会跟着产业走,房子的韧性也会跟着走
再看西部的成渝
成都的互联网与文创让城市节奏更轻更有趣,高校与科研院所撑住了底盘;
重庆以制造业与重大项目维持高能级,山城的地形让生活和工作方式多了一点独特感

2025年9月,两地联合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需求目录》,维持人才净流入态势
官方口径也给出清晰信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2025年9月表示,成渝地区的区域人才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人才供需呈动态平衡,低空经济等领域人才重度缺乏
制造业领域的技工与专业技术需求占比均值达到87.4%,服务业里的科技信息与现代金融需求分别为81.8%与90.6%
这些数字不热闹,却真是城市的日常
周边城市也在补配套,绵阳、南充、德阳、乐山从教育到生活成本都更友好,对普通家庭来说更像能安家的地方
如果要给全国的人口流向多一个重心,成渝有条件成为第四极
当然也有分歧
2025年11月4日,相关统计显示深圳、贵阳、合肥、广州、西安进入人口流入前五,上海、北京位列人口流出前五,来源是“小 wang 说”

这类榜单提供了信号,但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需要持续校验,不能轻易下绝对结论
把“报复性反弹”当成板上钉钉,是对复杂市场的过度简化
市场更像是多条绳索在拉扯,人口、库存、利率、政策工具同时作用
2025年10月,同样的报告里也能看到,北京、广州等部分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仍在下行,说明新房与二手的结构差异正在扩大
问题还是要落地
什么时候该买,买在哪里,买什么样的房子,答案不必用宏大叙事
看三件事就够了
第一,就业密度,岗位数量与质量是否稳定,是否能接得住未来的五到十年
第二,供应约束,城市的新增供地与去化速度,是否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

第三,库存水平,开发商的库存在多少个月能消化,政策是否在发力去库存
人往哪走,预算就要跟着走,别和趋势拧着
如果为了通勤与教育选房,就别被远郊的低总价迷惑,算上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账不一定划算
选择的底层逻辑,是把生活的确定性放在最前
张波的提示可以做参考,改善需求更稳,90到144平方米的产品表现更抗波动
这不是鼓励加杠杆,而是提醒在合理面积段内的需求更有韧性
严跃进说四季度是去库存与提振消费的关键期,这对看盘的人意味着信息会更密集,节奏会更快
同时也要看到,政策框架仍然是“房住不炒”,各地因城施策,资本与居民都需要在规则里做选择

还有一个值得追的细节
2025年8月,通信运营商的数据提示,上半年广东月均常住人口约1.15亿,月均流动人口超过5063.8万
这个体量不是短期能逆转的,意味着城市治理要同步升级,教育与医疗等公共服务要扩容,居住产品从户型到社区配套也要跟上
人口与房子,不是单向影响,而是互为因果
产业发展拉人,人的到来促消费,消费支撑服务业与房产的基本盘
硬币的另一面也要摆在台面
网上流传的“未来5到10年超过一半人口涌入四类城市”的比例预测缺乏权威人口规划数据支撑,需要保持谨慎
判断趋势可以,但不要为比例下注
历史在提醒,2010到2020年的人口快速流入曾推高北上广深房价,那是全国普涨的背景,现在是分化更明显的阶段,政策与金融的约束更强

结构性上涨将取代全面上涨,资源更集中的地方先稳,库存高、产业支撑弱的城市需要更长的时间修复
今年接下来几天也有看点
11月20日关注房企在核心城市的销售数据,能看到市场预期的即时反馈
11月21日上午,留意长三角部分城市发布的交易简报,看看人口流入是否即时转化为成交量
11月22日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政策落地的座谈会,可能释放与住房配套相关的信号
从这些节点读市场,比从情绪里做决定更稳妥
结论不用复杂:人口往哪儿走,风口就在哪儿,房价的方向也会跟着走,但走得快不快、强不强,取决于产业与供给这两只手
猜你喜欢
养殖业如何选择养殖品种?同等资金,养牛利润高还是养羊利润高?
156
资产证券化市场“万亿蛋糕”,信托公司如何“下口”?
82
2010年杭州第一季度商铺租金市场调查
198
手术去除眼袋的费用
161
高速费用怎么算
164
新能源车不香了?多地充电站价格上涨,上海午后充电有的涨近八成!
207
五谷杂粮鱼粉加盟开店要多少钱?
95
税企通陕西地税企业端
117
注意!明年4月1日起扫码付款将限额,最低单日限额500元
128
2021年养牛的利润和成本(1)养10头牛的成本是多少?
185
买车预算占家庭收入的多少比较合适?
这类理财产品近6月年化收益率达18.10%,怎么选?
想有五星级的家?2025年07月烟台莱山这些大于14000元/㎡的楼盘,价格高品质更优!
全国 地瓜/红薯 最新 报价2019/11/21
支付宝余额宝体验金是什么怎么使用 收益奖励计算方法
走访节后成都月嫂市场:均价5000,你接受吗【2】
贵金属行情分析软件哪个好(关注黄金行情用什么app好?)
契税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2024年淘宝直播店1月退货运费险优惠政策来了!
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励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