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问题导向的跨学科通识教育

2025-02-14 本站作者 【 字体: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通识教育乃是超越专业教育的全面知识教育。显然,这种理解强调的是知识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但如何改变学生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强而弱于社会参与的现状,激发学生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突出的问题意识,是通识教育需要认真探讨的难题。这就需要把知识传授与现实关怀及问题意识的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问题导向来传授知识。简言之,如何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中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乃是通识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理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精心设计了很有特色的跨学科问题导向型通识教育课程,近些年来做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探索。

高研院的学者们从自发到自觉,经过分析和讨论,选择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组建了三个跨学科教学研究型的团队,并陆续推出三门通识教育课程:中国环境研究、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前两门课程已在浦苑开出,受到了学生的好评。第三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下学期开出。

较之于常见的知识导向型通识课程,这三门课彰显了明确的问题导向。课程的主题――环境、媒体和性别――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今天,环境问题已变得异常严峻,它远不是单纯的科技环保问题,而是广泛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法律的跨学科问题。媒体文化亦复如此,当代媒体的强势影响产生种种媒体痴迷和偏见,需要对媒体文化作多学科的审视,进而树立正确媒体文化观念,培育积极的批判意识。性别问题也同样如此,当今社会还有不少性别认识的误区和盲点等。这些课程不但以问题为焦点,而且在具体授课的单元安排上,也贯彻了问题导向的原则,将知识传授隐含于问题分析和理解的框架中。由于鲜明的问题导向,因而明显有别于知识导向的教学,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关注兴趣。

在问题导向的原则下,这些课程的还探讨了新教学理念――跨学科团队教学。目前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局限于特定学科领域中,由一位老师单独完成。高研院的做法是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跨学科的课程系统。围绕环境、媒体和性别三个问题,高研院组建了来自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研究团队。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跨学科互动研究,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并将它们运用于课程教学,写出具有跨学科视角的教材。这三门课程着力于开拓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视角审视和理解,以期形成更具整体性的学科“视界融合”。

高研院通识课程的另一特点是团队授课。所谓团队授课不同于一人讲一课的“拼盘式”讲座,而是具有系统设计和团队互动的教学探索。比如在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研究课程中,每个单元的课程都特别安排了两、三位老师一同授课。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一位主讲,其他人辅讲。两人或三人在课堂上形成了不同学科观点的比较、争论和互动,这就激发了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并形成了生动的课堂效果与师生互动。这种新颖别致的授课方式受到学生的好评。

为了加强课程与社会实践关联,课程特别设计了邀请知名人士参与课程教学。比如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越女士前来讲课,并与师生互动讨论媒体中的女性问题等。这种打通课堂与社会界限、邀请实践人士参与教学的做法,不同于一般的讲座,因为它是整个课程系统的一部分,有课前的预习(如介绍张越所作的电视节目)和课后的讨论等,其问题导向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除此之外,这些课程还广泛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每门课建设了一个教学网站,同时开设了专门的BBS,供师生讨论用。

通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研院的跨学科问题导向型课程建设,是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一道新景观,它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关心和帮助。

阅读全文
本站访客:83784
1097476955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18951535724

189515357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