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 第35章
2025-03-10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夫子知命 无怨无尤
这一章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
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说,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在鲁哀公十四年,叔孙氏的车夫商去狩猎,获得一个麒麟,孔子看到麒麟死了,于是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孔子到人生的最后阶段了。
“子曰:莫我知也夫”,“莫我知”是没有人知道他,孔子感叹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
“子贡曰”,子贡非常好问,也很懂得问,听到孔子的感叹,立刻抓住机会请教,“何为其莫知子也?”“何为”就是“何谓”,为什么您说没有人知道您?
孔子教育子贡说,也是教育我们这些后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怨天、不尤人”,这句话好理解,孔子的内心里没有任何的怨恼,他一生都在行道,但是非常坎坷,遇到了很多障碍。
我们一般人看他推行圣道是不成功的,他最希望的是有一个诸侯国能用他,让他施展抱负,推行周公之治,帮助这个国家安定繁荣,然后带动其他的诸侯国来效法,都能推行周公之治,让天下恢复礼治,天下太平。
可是周游列国都没有人用他,所以道不行,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得不到施展,他就寄望于自己的弟子,或者是后人,能够传承他的道统。他的道统是圣贤道统,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可是他在晚年又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生之大不幸,幸亏他的孙子已经出生了,要不然真的就绝后了。不过我们相信圣人是不会绝后的,因为上天必护佑之。所以孔家到现在,代代相传,贤人辈出,到现在八十多代了,还备受世人的尊重,这就是孔子的厚德招感的。
在当时,确实一般人都会觉得孔子很不容易,他一生没有自私自利,就是为了弘道,推行周公之政,竟然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不是上天对善人、对圣人很不公平?
孔子的儿子早死,他希望自己的弟子中有一、两个能够学有所成,使自己的圣贤命脉不至于中断。
孔子最看重的就是弟子颜回,在众弟子当中,只有颜回堪称得到孔子心传,他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结果颜回也早死,孔子很痛心,比自己的儿子死了还痛心,他说,“天丧予!天丧予!”
有人问他,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可惜死得早,“今也则亡”,现在没有了。
我们看这位圣人,并没有一帆风顺,反而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挫折。
一般人在这种处境中难免会有怨言,但是孔子没有怨言。
也正是这样的境遇,造就了他圣人的品格,他在这样的境遇当中,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埋怨任何人,这是“孔子知天命”。
何谓天命?讲得具体一点就是“知因果”,我们知道因果,就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如果对因果的道理不是深刻的理解、相信,不怨天、不尤人就很难做到。
孔子是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通达自性性德”。“天”是指自性,“命”是在自性中起心动念,成了妄识。
《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性”就是“宇宙的本体”,孔子通达了,他知道宇宙万物是怎么来的,用 . 华严经 . 里的话讲,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唯心所现”,“心”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称为“天”;“唯识所变”,“识”是“妄心”,自性里面本来没有起心动念,可是起心动念了,就变成妄识,“妄识”就会现相,现出宇宙一切万物的这些境界,称为“命”。
“天命之谓性”,“自性”与“妄识”和合而成一体,就是“宇宙的本体”,在佛法里面称阿赖耶识,《中庸》里面称天命。
所以“知天命”,换句话说就是明心见性,了达一切法从哪来,怎么生出来的。
孔子知道“万法唯心现、唯识变”,所以他不会怨天尤人。
因为他知道“心外无法、心外无天、心外无人”,怨还不是怨自己?他当然不会怨自己,全是自己变现出来的。
“变现”是循着什么规律变现的?就是“循着因果”,“过去造作什么因,现在结什么果”,全是“心现识变”。
孔子对这个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了,所以真的没有丝毫的怨恼,烦恼自然就断了。
他这一生所遇到的种种不幸,行道挫折;晚年丧子;传人颜回又早死,他还遇到很多恶人,譬如鲁国的阳虎,常常刁难孔子;宋国的司马桓魋,差点把他害死;陈蔡之地绝粮,差点饿死,这么多的困难和挫折,一般人难免会有怨人的心,就是尤人的心,可是孔子没有怨人,他只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正是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就是一个自己,自己以外没有天,也没有人”,通达了这个道理,肯定就会反求诸己,他不去改变外面的境界,他只改变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改了,外面的境界跟着改,“境随心转”,所以“不怨天、不尤人”。
这里面的深义我们要了解,这不是硬学能学得来的,我们要明白道理,真明白道理的人自然能做到。
根性利的人,他能明白“心现识变”的道理,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根性稍差一点的人,没有那么聪明,理解力没那么强,他至少要明白“因果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我现前遇到的种种遭遇,是果,果必有因,因是自己造的,所以果报自己要受,他也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皇侃的《论语义疏》说,“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学人事”,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凡人的意识里能够接受理解的这些事情;“上达天命”,“天命”是讲宇宙的本源,凡人未必能够接受、能够理解。
孔子教学都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不同的根性,就教他不同的道理,道理虽然看起来不同,可是它是贯通的。
我们“学人事”,具体而言就是“教我们因果”,我们要明白因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三岁的孩子也能明白。这是下学,是基础学科,扎根教育。
到了“上达”,就要再提升了,就是开悟了,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本体。这类人相对比较少,这是根性很利的人,孔子就教他上学。
孔子本身给我们示现的是“下学而上达”,他注重基础,不能说没有下学就能上达的,不可能。一定要有下学这个扎根的教育,才能上达。
就像一棵树,如果没有根,就想要枝叶花果长得很美,不可能;就像建一栋楼,没有地基,没有第一层,直接就盖第三层,盖一个空中楼阁,怎么可能?
所以,“圣贤的教育很注重根基的教育”,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传统圣贤教育,要特别注重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普世的伦理道德教育”。
上学根性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能离开普世的伦理道德教育,我们只是讲最高的,开跋就谈见性的学问,谈玄说妙,天花乱坠,没有用,他没有基础,他连基本的道德都没做到,因果都不相信,就给他讲见性,讲玄乎的东西,根本不能得受用。反而学得是夸夸其谈,那不叫实学。
所以,真正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从哪儿做起?从下学做起,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做起,大德提倡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是做人的三个根本,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到,这样才有可能上达。
孔子是下学而上达,没了下学,上达不了。真正上达天命的人,他在这个世间弘扬圣贤教育,他也是非常注重下学。
净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他是明心见性的人,他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一个人见性了,开悟了,善谈心性,他一定是讲因果。就好像大德讲 ,法华经 、华严经、楞严经,大经大论都讲了,到现在,他就是特别强调扎三根,强调因果教育。
古来的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注重因果教育,尤其是近代印光大师。这就是善谈心性者,肯定不离弃因果,跟我们讲因果道理,这个我们好懂。虽然是下学,下学通上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最终必定大明心性,他能明心见性。
孔子当年也不例外,他也讲因果,讲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讲得很多;他讲心性的道理,讲得少,为什么?因为大部分弟子,还是下学的根性,真正能上达天命的,只有一个,就是颜回,其他弟子都不够这个根性。
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的文章,“文章”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孔子的言行、作品、举止,等等,都叫文章,可得而闻也,我们能够听得懂、看得懂。但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讲到心性的道理,讲到宇宙本体的大道理,“不可得而闻也”,子贡就很难听得懂了。
“不可得而闻”,不是孔子不讲,是讲了我们不明白,所以他就讲得少。连子贡这样的根性,尚且听不懂性与天道的道理,何况其余?
所以儒家讲伦理道德就讲得特别多,这都是下学。但是,孔子是希望大家在下学把基础学科都打好了,还是要上达,孔子本人就是这样示现的。
“知我者其天乎”,“天”就是“心性”,“知我者”只有明心见性的圣人,换句话说,孔子也是明心见性的人。
李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天地”就是自然,宇宙万物;“合其德”,是圣人与宇宙万物合二为一了,所以“唯天知己”,“天我是一不是二,就是一个自己”,这叫法身。整个宇宙就是我自己的法身,圣人和凡人同一法身,没有说圣人才是这个法身,凡人就没有法身,没有这个事,法身是相同的,本性不二,只是圣人知道自己的法身,凡人不知道。
下学为本 知因修德
蕅益大师批注说,“心外无天,故不怨天;心外无人,故不尤人。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故下学而上达。惟其下学上达,所以不怨不尤。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譬如无翅,妄拟腾空”。
这是大师的点睛之笔,把孔子这段话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了。
为什么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因为孔子了达这个道理,“心外无天”,一切万法,就是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心所变现的,心外无法,哪有什么天?
心外没有天,所以不怨天,只怨什么?怨自己,自己过去造作的不善的因,现在才会有不善的果报。
要改也只改自己,不去改天,也不去改外面的人,只改自己的心,心外无人,故不怨人、不尤人。
弘一大师举过一个例子,譬如有的人鼻子上有一个墨点,他去照镜子,发现镜中人的鼻子上有个墨点,挺难看的,他就拿着毛巾去给镜中人擦,怎么擦也擦不掉,应该往哪里擦?往自己的鼻子上擦,就能擦掉了,然后再看镜中人,也干净了。
所以,“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明了,“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心的影现”,他只除自己心中的污垢,不去除外境的污垢;
只有愚痴颠倒的人,才想着除外面的污垢,所以他会怨人、会怨天,心是往外攀缘,不了解外面的境界就是自己的心的一个反影,我们的心里有那个法,外面就现那个相。
譬如,当我们遇到恶人,他来欺骗我们、陷害我们,让我们的财物、名誉有很大的损失,真正的修行人不去怪他,怪自己,首先第一个想到为什么他会来骗我,为什么他会来伤害我?
深信因果的人就了解,那是我过去生中伤害过他,他来讨债的,我应该欢喜去还,绝不去怨恨他;
如果我怨恨他,又是结上了怨结,这个结越打就越深了,很难解开。
我们现在不再怨了,甘心还债,这个怨结就打开了。
从中我们吸取教训,为什么我会上他的当?
还是我自己没有智慧,被他捉弄了,我自己不懂得辨别真伪善恶,是自己没有智慧,都怪自己,怎么办?
好好地学习圣贤教育,自己增长智慧,不要再重蹈覆辙。这个心怎么会怪人?通过这种事反而让自己提升,回头一想他也是善知识,如果没有他,不可能让我提高智慧;
没有他,不可能让我消除业障,把这个债还清,我还得感恩他才对,怎么会怨?反而生感恩心,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蕅益大师说,“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向上事”就是“明心见性”,认识宇宙本体的这个智慧,
智慧怎么来的?“向下会取”,底下有根,“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善人,我们要明信因果,我们真正相信了因果,起心动念,我们会防范,有了敬畏心,不敢去造恶,知道哪怕有一个恶念,都会有果报。
虽然这是下学,但是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明心见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不只自己得利益,自己懂得该怎么学,我们也会看人了。
譬如某某善知识,我们看他会不会离开下学,只是妄谈向上事,如果不讲伦理道德,《弟子规》不用学,《感应篇》也不用学,来跟他学明心见性,这就不是真善知识,假的。
因为什么?“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没有根的树,怎么可能茁壮成长?
所以我们就有智慧了,懂得看谁是真正的善知识。真善知识一定注重基础学科,品性的培养。
越是大德,越是注重根本教育,印光大师一生就提倡因果教育,他印因果的典籍比印佛经还要多。
“惟其下学上达,所以不怨不尤”,把这个根基打好了,“下学”基础稳固了,自然能上达。
就像一棵树,它的根稳了,它慢慢就长大,自然地,水到渠成,不需要拔苗助长,这个根越深厚越好,越深厚,它上达得就越高。一棵树,一般来讲,树在地上有多高,它的根在地下也有多深。所以,我们下学越深,根基越牢,上达就越高。这种人绝不会怨天尤人,因为他真的明了了,“心外无法,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他怎么会怨外面的人和事?
所以,如果一个人说他已经明心见性了,他能够通达向上机关了,我们再看看他是否还有怨言、还有嗔恚心、还有傲慢心、还有嫉妒心,如果还有这些烦恼,我们就知道他是假的。我们就要劝他,你还是老实跟我们一起从《弟子规》学起,从《太上感应篇》学起。
“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离开了基础,扎根的学科,高谈上达,那是妄谈。
禅宗里讲的这叫“口头禅”,只会在口头讲,没有真修实证,甚至基本的戒律都没有,德行都不够,这就“譬如无翅,妄拟腾空”,一只鸟没有翅膀,怎么可能腾空飞翔?“拟”是“打算”,“妄”是“妄想”,没有翅膀,它飞不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点出来,孔子的教学里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要扎德行的根。

猜你喜欢

党日活动有了新去处!珠海这些党史教育基地今年迎来10万人!


龙华区喜迎14个新教育集团,累计已成立教育集团30个


沪港川姊妹校携手迎新春,科技节让孩子们梦想启航


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 我市教师吴淑娟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教育)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pdf


浔阳区教体局召开全区教体系统基础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调度推进会


近十年来英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重磅!聚焦科学教育!北京出台教育新政二十条


信息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公布汕头大学
